什么是齋醮?齋醮音樂是如何產生的?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齋醮,俗稱擺道場,是道教設壇祈禱,供齋醮神,以祈消災賜福的活動。它是在古代祀神、祈福等巫覡儀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齋與醮,剛開始的時候是分開進行的,齋是指整潔身心口,調和心性的儀節;而醮則是指上章祈求等祭禱禮儀。唐代以后,兩者才逐漸合而為一,稱齋醮。
齋醮的儀式,由于對象、目的不同,所以其種類、儀式的簡繁與程序也有所不同。但一般齋醮活動為3日,在3天齋醮過程中,早、午、晚都要行道、頌經3次。3日齋醮完畢后,還要舉行言功拜表儀式,向天界諸神報告齋醮中行道、誦經所積功德,請求諸神以這些功德來救濟亡靈,也使生者獲得福佑。然后舉行謝恩醮,向諸神獻酒、果、茶,讀祈禱文,感謝諸神的降臨。齋醮的儀式有: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誦經、贊頌,并配有燭燈和音樂吹奏等程式。眾道士圍著高功道士,手拿鐃鈸,木魚和其他法器,嘴里小聲念著經文,信眾依次燒香叩拜,召請神靈,祈求消災賜福。
作為道教的主要宗教活動,齋醮起初是義務性的,信眾請道長來做齋醮,道長即率道士為其設壇作法,不取報酬。到后來,逐漸演變為道士的謀生之道,即以從事齋醮為業,向請其作法者收取一定報酬。
齋醮音樂,是道教進行齋醮儀式時,比如為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魔以及超度亡靈等諸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也稱為法事音樂、道場音樂。它是道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氣氛的作用,還可以增強信仰者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對神仙的崇敬。
早期道教的法事活動是古代祭神儀式的承襲與發展,最初誦經為直誦,并沒有使用音樂的記載。音樂的使用大約開始于南北朝時期。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明帝神瑞二年,寇謙稱他在嵩山上遇到了太上老君,授予他天師之位,并賜他一書,即《云中音誦新科經戒》。通過這本書,他制定了《樂章誦戒新法》,于是產生了《華夏頌》、《步虛辭》等最初的道樂音韻。
唐宋時期是道教音樂發展的鼎盛時期。唐高宗曾令官內樂工專門制作道調。而玄宗曾命道士、大臣獻道曲,還親自制作并教授道樂。這時的道樂不僅有打擊樂器鐘、磬、鼓等,還增加了吹管和彈撥樂器。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別編寫道樂,多達數十首,如《步虛辭》、《散花詞》、《白鶴贊》、《玉清樂》、《太清樂》等。
元明清時期,齋醮儀范開始逐漸統一,所以齋醮音樂道樂也由此逐漸規范化。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