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臘山道教音樂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音是山之魂,樂為水之韻,山水乃音樂之搖籃、之淵源。被收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音像集》的臘山道教音樂,正是濃縮、流淌在這山、這水之間的民族藝術之精華…
悠悠平湖,碧波蕩漾。素有“小洞庭”之美譽的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遠古時稱大野澤,秦漢時稱巨野澤,宋、金、元、明時稱梁山泊、安山湖,一直到清咸豐年間才定名為東平湖。幾經沿革,歷盡滄桑,形成了 “巨澤渺無際,齊船度日撐。漁人駭鐃吹,水鳥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遙勢似彭”的壯觀模樣。
這里煙波浩渺、水接遙天;這里山排巨浪、群峰環立;這里風光旖旎、山水宜人;這里不僅撩撥了仁者文學創作的激情,也觸動了智者音樂點綴的豪邁……
在眾山環抱的東平湖畔,最引人注目的是臘山,最讓人流連忘返的也是臘山,有“小岱峰”之美稱。
臘山是我國道教名山之一,漢末臘山道教興起,經唐而盛,成為遠近聞名的道教名山。從殘存的碑記石刻看,這里的道教文化發端于隋唐,之后鼎盛于宋元而完善于明清。其宏大之規模,影響波及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尤其是齊魯一帶。
然而,比之臘山更鼎盛于世的卻是發于斯、成于斯、傳于斯的齊魯民族藝術瑰寶——臘山道教音樂。“聲遏行云,一曲生平千勝樂;歌翻白雪,五音調葉萬民歡” 這是世人對臘山道樂的贊譽。
臘山作為道教圣地,其道樂有獨特之處。臘山道教音樂是我國民間音樂的組成部分,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間號子演變而成,以《大韶》音樂文化為原始基礎,具有強烈的東夷文化的氣息,閃爍著齊魯文化的光芒。
在齊魯大地上盛開的這朵藝術奇葩,與東平歷史上數不清的音樂成就以及歷史文化成就有著重要淵源。五代時東平人王樸曾改造音律為七聲并推廣到全國;宋代東平人郭茂倩,在研習音律的基礎上,收集整理和編輯了《樂府詩集》一百卷,并按照曲調分類和注解,在中華音樂史和文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元代東平人高文秀也是精通音律的高手,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雜劇自今流傳。臘山道教音樂就是東平人在音樂創作方面的高度發展和藝術結晶。
臘山道教音樂的出現與東平美麗的山水分不開,古人講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代臘山道教的音樂作者都是有道高人,他們堪稱仁者和智者。
臘山道教音樂的作者們無一不是生活在臘山之中。臘山的山勢和景色就在他們的生活里,這些道長們一定會得之于山色,而唱之于心手。這里是他們生活的樂園,也是他們創作的樂園,他們一定會在這里創作無數優美的樂章,用樂譜描繪這里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用樂器吹奏這里的勤勞、樸實、善良和智慧。
臘山道教音樂初時由道教龍門派始祖邱處機所創。在臘山的北麓,松柏蒼翠,風光秀麗,有一片清靜幽雅的古建筑,名曰祥龍觀,又稱三清宮,曾為“道士云集之處”,自祖留蹤,香火一直連續不斷。祥龍觀由3處道院組成,山上一處道觀為老君堂,東為藏經樓,西為“邱祖閣”,相傳邱處機即在此修行。近500年間,祥龍觀歷經10多位住持道長,元、明、清幾個朝代遠近馳名。民國時期,道長齊合智主持道務,曾領銜山東道教協會會長一職。長期以來,道教音樂一直在此延續和發展。
邱處機,山東棲霞人,道號長春子。19歲那年,他到昆侖山出家,拜道教大師王重陽為師,學習道經,后來和王重陽一起創立道教全真派。邱處機于元朝興定元年來臘山布道,就住在祥龍觀。他主張修道應清心寡欲,斷絕一切塵緣。后來,風行全國的十方經韻傳入,他把臘山道樂和“十方經韻”進行交流,逐漸形成了風格獨特和曲譜繁多的道樂體系。
他的弟子龍門派祥龍觀第10代住持楊清榮,道號貴華,江蘇鎮江人氏(1478年—1548年)在臘山籌資修建“祥龍觀”。 祥龍觀鼎盛時期規模頗為宏大,古人曾有“樓閣森森,祥龍透乎九霄;庭堂煌煌,瑞氣充乎斗牛”的贊辭。
楊清榮不但修建了道觀,還在此修建了樂臺,發展了道教音樂,他創作的道教樂曲流傳至今。
祥龍觀大門外有一棵古柏樹,高大粗壯,樹頭如寶塔,站在樹下看,樹冠如傘,遮天蔽日。古樹下有一個平臺橫在門外。之所以叫做平臺是因為這平臺東面是數丈深淵,使這平臺顯得異常險陡。這個平臺就是道士樂臺。是道士們每天練習演奏技藝的重要場所,也是道士們學習音樂的神圣殿堂。想當年,道士們為了學好音樂,天天早起在此練功,道士樂臺上的演奏成為每日必修之課。在這里,他們創作了許許多多優美動聽的道教樂曲。道士樂臺長不過數米,寬不過幾尺,然而,它對道教音樂的興起和發展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楊清榮道長擅長音樂,精通笙、管、笛、簫等吹奏樂器。他利用自己的特長,在臘山祥龍觀進一步提倡音樂,凡是要求加入道教的人,都必須學習音樂,有了這方面的特長才準許收為徒弟。他的這種做法對臘山道教音樂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經過歷代道徒反復演練、創作、提高,逐漸形成自為一體的臘山道教音樂。興盛時道徒多達300余人,分為門內徒和門外徒,演奏時配有行進舞蹈,邊舞邊奏,特別是門外徒道樂融入,使用管弦樂伴奏,而且又直接參與各種民俗活動,促進了臘山道教音樂的蓬勃發展,使之風靡魯西南大地,標新立異,獨樹一幟。
第16代傳人祁合智、第18代傳人杜永奎、雪永琴等在原道教音樂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更多的融入了民間音樂藝術,曾多次參加省、地、縣民間音樂會演,受到廣泛關注。
史料記載,臘山道樂各種曲牌360多首,現在所傳并記錄下來的已不及20首。經過挖掘整理,現存曲牌有:《臨清歌》、《小拜門》、《打棗》、《盤杠子》、《柳金絮》、《前奏曲》、《清河柳》、《二凡》、《逗鵪鶉》、《水鑼音》、《留青年》、《登云路》、《滾鼓令》、《唐秀才》等。
臘山道教音樂的創作內容豐富,都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18代住持道長杜永奎創作的《清河柳》,就是以眼前的東平湖景色為題材創作的,《臨清歌》是根據臨清民間小調創作的,《小拜門》為配合世人燒香還愿而作,《柳金絮》是圍繞災民身穿柳絮套成的破襖,四處逃荒要飯的悲慘景象而創作的。
臘山道教音樂演奏的曲牌很有特色,有的曲牌委婉悠揚,有的曲牌渾厚深沉,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滄海波瀾。如演奏反應舊社會漁民悲慘生活的《柳金絮》時,給人一種悲切凄涼、如泣如訴之感;但當為登山游人伴奏《登云路》時,馬上給人一種歡快明亮的感覺。尤其是當人們欣賞為燒香拜廟演奏的《小拜門》時,笙、管、笛、蕭奏出了古樸典雅的樂曲,再配上極有現代配樂手法的打擊樂,一時金鼓齊鳴,云煙繚繞。站在秀麗的臘山,俯瞰水天一色的東平湖風光耳聞雅樂,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個神秘的世界,大有飄飄欲仙之感……
臘山道樂主要以吹打樂見稱,在發展中也經歷了樂器的改革和創新。清末民初,道長祁合智用錫做成的小管,形似去掉銅碗的嗩吶,被列為寺廟音樂的主要樂器。其弟子張教普對此樂器演練嫻熟,吹奏技巧頗精,由此構成了寺廟音樂的特色。擊打樂器有:云鑼、云鼓、磐、小銅板、鐺子等。
臘山道樂特色性吹奏樂器主要有小管和大管。分別為祁合智和朱永奎所創制。小管的制作材料多種,有的用錫制作,稱錫管,長約20公分;大管用梧桐木雕琢而成,長約35公分,粗頭筒徑為5.5公分,細頭筒徑為3.5公分。大管、小管均使用蘆葦扎成的哨子。其他樂器有嗩吶、笙、笛、簫等。
臘山“梧桐大管子”,是道門頗負盛名的管樂器。相傳在民國初年(1912年),山東省政府官員張懷芝,為其父治喪,雇用了僧、道兩個雅樂班子。僧樂高昂,道樂低沉,僧樂壓過道樂,道師杜永奎不甘下風,當夜從東阿縣渡黃河回到臘山,苦思冥想。忽然滿院梧桐隨風作響,他又聯想到湖邊的蘆葦,心內一亮,急用梧桐木做管,用蘆葦扎成哨子,反復試驗,終于造成大管。第二天趕回喪場,大管一亮場,道樂一改舊貌,由低沉轉為雄渾、深沉激越,眾賓客皆稱道不已,從此臘山道樂聲名大振。現在,第19代傳人岳躍海所吹的大管,即為當年杜永奎師傅所制,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岳躍海,道號元慶,今已78歲高齡,為臘山道教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就是這“梧桐大管子”,在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當年,18代傳人杜永奎的演奏技藝比較出名,有不少道家弟子慕名遠道而來,向他求教,他都認真去教,并無戒心。但是他的好心沒有得到好報,在一次道家音樂演奏大會的前一天,他的竹管子卻被這些向他學習的人偷走了。眼看第二天就要比賽,如若不去,不不但丟了自己的面子,也有負于臘山道樂,于是他按照竹管子的樣子一連試做了十幾個,音律都不理想。這時已是深夜,杜永奎想做做不成,想睡睡不著,索性走出房門,漫無邊際的在山上獨行。忽然傳來一陣陣渾厚的音律,比竹管子演奏的聲音還好聽,杜心中大喜,認為這是神靈庇護。于是他向聲音傳來的地方拜了三拜,循聲走去,發現聲音來自山坡上的一棵小梧桐樹,隨即砍回,連夜趕制成大管子,吹來聲音粗獷、深厚,音調純正,比竹管子的音律又勝十倍。第二天比賽大會如期進行,杜永奎不慌不忙走上臺去,音律一出,比賽現場鴉雀無聲,眾人皆為之喝彩。至此,道界更加高看他一眼,梧桐大管子也成為他們和臘山道樂的傳世之寶。
臘山道教音樂一般是在道觀演奏,增添道觀玄妙肅穆氣氛,使世人殷誠頂禮膜拜。在道觀、道場演奏時,道徒與道門俗家弟子均著道冠、道袍。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需求,有時道教音樂在外出做道場時演奏,后來婚喪嫁娶也請道教樂隊,把道教音樂融入民間,道樂也成了群眾欣賞贊譽的民間音樂 。臘山道樂鼎盛時期,每逢廟會、山會期間,都為趕會者演奏助興。
1949年后,臘山道樂開始在民間收徒傳藝。1958年,道士杜永奎曾在祥龍觀辦起了“臘山音樂大學”,招收學員200余人,主要傳授道教音樂演奏技藝、樂曲。
臘山道教音樂的流傳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主要在東平流傳。由于臘山地處山東、河南兩省交界處,西依黃河,位居東平、陽谷、臺前三縣結合部,為其在外省、外縣廣泛流傳奠定了基礎。1986年,泰山道教協會和東平縣文化局錄制了《小拜門》等12首曲牌,發表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山東卷》上,作為道教音樂的代表作品傳世。2003年3月,中央電視臺十頻道專門拍攝了臘山道樂專題節目,并多次播放。臘山道教音樂不包括初創階段,從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先后經歷了10位龍門派住持的精心設計、創作、指導和眾多道長的反復演練,成為一種高水平的音樂體系,作為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至今。
臘山道樂演奏家曾多次參加省、市、縣音樂會演,并在民族器樂調演中榮獲獎勵。
臘山蘊涵著豐厚的道家文化,余音繞梁的臘山道樂,也以其獨到的民族藝術風味,吸引了無數名道高人來此修行,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群眾上山祈福膜拜。至今,山上一年兩度的廟會(每年清明節和古歷十月初一,各持續6天)仍然場面浩大,熱鬧非凡。
民族藝術只有充分挖掘、開發、保護、傳承、利用,才能真正體現其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才能不斷的發揚光大。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臘山道教音樂也面臨著諸多現實的問題,傳承人匱缺,所傳曲譜還要下大功夫挖掘;臘山道教音樂原有300多個曲牌,大部分已經失傳,需要進一步調研、整理;第19代傳人道門俗家弟子岳躍海,年事已高,同班藝人所剩無幾。目前,第2 0代傳人王安先雖然在強力支撐,但其他參與人都僅為音樂愛好者,實屬道教門外徒,臘山道教音樂的發展呈現急需拯救的困難局面。
為了臘山道樂走出困境,發揚光大,泰安市和東平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們成立了臘山道樂挖掘保護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專門會議安排部署,制定了保護工作計劃,明確了保護內容,強化了工作措施,落實了保證經費。
通過縣內外各種媒體廣泛宣傳臘山道樂,把臘山道樂作為地方特色文化經典,不斷補充新生力量,爭取上級的支持,創造各種機會,讓臘山道樂參與社會文化活動,在公共場合組織演出,擴大臘山道樂的影響范圍。不斷改革創新,廣泛收集資料、整理曲譜,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增強生命力。不斷創新形式,使之與文化旅游、文化建設深入結合,逐漸融入到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
目前,以“水上東平、水滸東平”為主題定位的東平水滸文化游,已成為山東風情旅游中不可或缺的大餐,而臘山道樂就是這道大餐中既能調色、又能調味的添加劑,給游客帶來的不僅是耳目一新的恬然,也有心曠神怡的快慰。臘山道樂將逐漸成為東平水滸文化游中的突出亮點。
臘山道樂的開發保護和利用給我們帶來諸多的啟發和感觸。歷史文化和音樂藝術是相互影響的,作為一種音樂藝術,歷史文化肯定是他的基礎,離開了基礎他就不可能產生。但是音樂藝術又不等同于歷史文化,就臘道樂來說,他是經過道家修行、揣摩、提煉、創造的,有相當的藝術效果,有他的特殊性、普遍性和可推廣性。形成后又反過來影響道家思想和大眾生活,而且能對現實產生一種興趣,如果沒有臘山道教音樂,我們要到水泊梁山東平湖和臘山的話,興趣可能會不一樣。
縱觀東平的歷史文化,自古老的東原文化發端,歷經3000多年,可謂年代悠久,源遠流長;她是東原文化與外域文化交互作用,生生不息的結晶,可謂異彩紛呈。臘山道教音樂作為東平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她獨特的風格和地域特色,影響和造就了東平人誠實、孝義、節儉、慷慨、豪放的鮮明性格和優秀品格。“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生于斯長于斯的東平人,正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團結奮進,拼搏實干,奮力趕超,著力建設經濟文化強縣、打造富裕生態和諧新東平。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