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仙樂記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fā)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shù):次
去年初夏的一個傍晚,我們一行3人沿著青城山天師洞的石階散步,暮色漸濃,只聽遠處裊裊的一縷清音飄忽而來,于是徑直往前,探尋妙聲。原來,這是青城山仙樂團正在排練。我們無意中闖入的,竟是已傳承千年的青城山道教音樂的玄妙世界。
一
青城山道教音樂的歷史十分悠久,大致可追溯到東漢順帝初年。張陵傳道蜀地之時,巴蜀民間的巫師祭祀音樂也隨之注入,呈現(xiàn)出降神娛神的歌舞形態(tài),具有十分濃厚的蜀地特色,以此奠定了青城山道教音樂的最初雛形。
我想,或許一味歌舞的音樂形式無法滿足道教追求清靜無為、莊嚴肅穆的宗教氛圍,北魏時期,道教音樂一改以往的直誦,轉(zhuǎn)而變?yōu)橐早姟㈨唷⒐牡确ㄆ鹘幌嗪网Q的樂誦,道教音樂便開始逐步由祭祀音樂發(fā)展為做法事道場的較為正式的樂隊音樂。此時,寇謙之撰寫了第一部道教音韻樂章《云中音誦新科之戒》,其中的《步虛曲》如今還時常悠揚于竹煙波月的青城山中。到了五代時,杜光庭晚年隱居青城山,對道教科儀及音樂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和規(guī)范,也因此改變了道教音樂長期散亂的局面。據(jù)聞,杜光庭對青城山道教音樂還有另一個貢獻,那就是把當時巴蜀地區(qū)的民間音樂與宮廷音樂結(jié)合起來,交相糅雜成另一種音樂形式——廣成南韻,使這種新的音樂形式成為了巴蜀地區(qū)道教音樂的主要脈絡。
時間轉(zhuǎn)到了宋代,成都府江原縣道士呂太素編寫了《道門定制》,這本書記載了37首道曲,但它并沒有收錄唱詞。元代時,成都道士馬道逸重訂了《道門通教必用集》,同時增補了《道門定制》中空缺的唱詞部分,這成為了當時青城山的主要道教音樂。明末,因四川戰(zhàn)亂頻繁,各地原有道教逐漸走向衰落,道教音樂也處于衰落時期。清康熙初年,武當山全真道士來到青城山主持傳道布道事宜,至此,青城山的各道觀開始運用全真道科儀音樂。光緒年間,成都二仙庵將全真道十方叢林通用的《全真正韻》編入《重刻道藏輯要》中,此書共收錄道曲56首。現(xiàn)如今,青城山道教科儀中的靜壇派使用的音樂就屬于全真道系統(tǒng),以唱《全真正韻》為主,其風格古樸、淡雅, 宗教氣氛濃厚。青城山道樂在長期流變中逐漸固定下來并形成了自有的風格特點。此時耳旁流淌著的音樂聲,正是道樂陽光澄明的見證。
二
只見三清殿中燈火通明,樂鼓喧昂,十幾位道長手執(zhí)各式樂器,正在演奏著名道曲——《步虛聲》。他們發(fā)髻高挽,身著靛藍和白色的袍褂,身影十分清淡。我們揀了靠墻的竹椅安靜坐下,細細品味這美妙樂音。只聽見悠揚的竹笛聲伴隨著雄渾的鼓點飄然而起,二胡、古箏、琵琶次第跟進,同時木魚、云鑼等伴奏樂器也在澄明的燈火中交相奏響,動人的曲音清越靜謐,徘徊跌宕,裊裊不絕,一曲奏完一曲又起。隨后,演奏完樂曲的道長們陸續(xù)離開了,但仍有幾位留下來繼續(xù)撥弄著樂器,他們反復練習著剛才演奏的一些樂曲,表現(xiàn)得心無旁騖。在與樂團成員的融洽攀談中,我們結(jié)識了吹奏竹笛的王道長。一聽他說話的語調(diào)便知道他是外地人,但入川數(shù)年,言語中倒也夾雜了不少川話的腔調(diào)。王道長非常熱愛音樂,他主動承擔了竹笛聲部長的責任,為樂員們擔任抄譜記譜的工作,有時還負責樂團的考勤工作。放在王道長譜架前的是一疊厚厚的曲譜,我們隨手翻看著,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读嗄铩贰ⅰ兜勾购煛返取T谖覀兊难埾拢醯篱L欣然吹奏了一曲《倒垂簾》,悠揚的旋律順勢而下,流暢委婉,猶如一串串珠簾垂落。一曲吹畢,王道長頓時來了興致,又即興為大家演奏了一曲竹笛獨奏曲《行街》。據(jù)王道長介紹,青城山仙樂團成立于2003年,樂手大多都是道長中的音樂愛好者,他們挑選了自己喜愛的樂器,一步一步開始學習,大家都非常認真努力。每周樂團都會有固定的幾天排練時間,顯然,道長們已經(jīng)把音樂研習內(nèi)化為修行的一種方式了。
第二天,我們繼續(xù)跟隨王道長參觀了他們的排練。走進排練廳,只見大伙有說有笑,互相切磋彼此的技藝,氣氛輕松融洽。下午3時左右,樂團指揮來到排練室,他首先幫助大家進行調(diào)音工作,大概10分鐘左右調(diào)音完畢。隨后,指揮請每件樂器的聲部長帶大家進行各聲部的技巧熟練度練習。約1小時后,排練正式開始,指揮幫助大家操練起我們昨晚聽到的一些曲目,在旋律的細節(jié)上作了精致的潤色處理,使樂曲韻味更加濃厚。據(jù)樂團指揮介紹,青城山道教音樂幾經(jīng)沉浮,在今時的蜀地又重新繼承發(fā)揚,他深感責任重大,因此對于每次的排練都格外認真。同時他也談道,青城山道教音樂雖然在傳承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不斷的流變,但依然保留了自己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道教音樂中那份寧靜、清新,使人們在參拜青城山、觀摩青城山道教科儀活動時,能領悟到玄妙高深的意境。
在即將離別的那天傍晚,王道長邀請我們到他的客房飲茶閑聊,還未進門,就聽見屋內(nèi)傳出縷縷琴聲。進屋一看,只見他的一位道友盤腿而坐,撫彈著古琴,琴聲汩汩流淌,細聽之下,原來是蜀派古琴名曲《流水》。這首樂曲由清代著名蜀派古琴大師張孔山先生傳譜,張先生當年亦是青城山的道長,可以說,青城山的道樂與蜀派古琴一直都是相生相長的關系。先生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七十二滾佛”技巧,通過復雜多變的旋律進行,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流水的各種動態(tài)。我們屏息靜聽,旋律從潺潺流水,轉(zhuǎn)而幽泉出山、風發(fā)水涌,時而波濤之聲,最終匯入汪洋,有驚心動魄之感。
走出屋外已是夜幕微降,遙望大殿香煙繚繞,身后的琴聲忽明忽暗地再次響起,抬頭只見一輪新月當空,琴聲漫過虛煙,在月夜里低回,樂聲如夢幻般飄忽于群山之中,久久無法散去!
(作者為中國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
重慶文理學院音樂學院教師)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