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魏王弼注四十一至四十五章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4 瀏覽次數:次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有志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建猶立也。
明道若昧,
光而不耀。
進道若退,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夷道若颣,
颣,土內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平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颣土內也。
上德若谷,
不德其德,無所懷也。
太白若辱,
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后乃得。
廣德若不足,
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
建德若偷,
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
質真若渝,
質真者,不矜其真,故渝。
大方無隅,
方而不割,故無隅也。
大器晚成,
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也。故必晚成也。
大音希聲,
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大象無形,
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溫則炎,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凡此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成形,故隱而無名也。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永終其德,故曰善貸也。
之不加機匠之裁,無物而不濟其形,故曰善成。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沖氣一焉。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損之而益,豈虛言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我之非強使人從之也,而用夫自然,舉其至理,順之必吉,違之必兇。故人相教,違之必自取其兇也,亦如我之教人勿違之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強梁則必不得其死。人相教為強梁,則必如我之教人不當為強梁也。舉其強梁不得其死以教耶?若云順吾教之鈴吉也,故得其違教之徒,適可以為教父也。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出於經。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虛無柔弱,無所不通。無有不可窮,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尚名好高,其身又疏。
身與貨孰多?
貪貨無厭,其身必少。
得與亡孰病?
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為病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甚愛不與物通,多藏不與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眾,為物所病,故大費厚亡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隨物而成,不為一象,故若缺也。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盈充足,隨物而興,無所愛矜,故若沖也。
大直若屈,
隨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
大巧若拙,
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為異端,故若拙也。
大辯若訥。
大辯因物而言,己無所造,故若訥也。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躁罷然后勝寒,靜無為以勝熱,以此推之,則清靜為天下正也。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唯清靜乃得如上諸大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