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腎”≠西醫的腎
欄目分類:中醫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中醫的腎和現代醫學的腎臟概念有所不同。中醫的補腎有很多學問。
現代醫學的腎就解剖實體及其生理功能而言:兩個腎臟呈蠶豆形,位于腹部深處、肋骨的下方,它的功能也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腎臟主要清除我們體內的毒素、廢物及過多的水分。除此之外,它還協助我們機體控制血壓、調節電解質濃度、調節酸堿平衡、產生紅細胞和保持骨骼健康。
中醫學中的腎就人五臟六腑整體功能系統而言,是臟腑中尤其重要的一個“臟”。中醫把它所藏之氣看作是生命的原動力。醫家認為它是水火之宅,內寓真陰真陽,又有稱其為命門者。具體來說,腎的主要生理包括藏精,主生殖和生長發育;腎主水,司開闔,腎對于津液的輸布和排泄有重要作用;腎主納氣,對人體的呼吸運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腎對骨骼、智力、頭發、生殖、大小便、耳及聽力、唾液、血液等有重要的影響。其綜合功能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內分泌、泌尿、生殖、呼吸、神經、血管、消化、免疫等多方面的作用。
糾正認識誤區:陽痿都是腎虛,體弱都是腎虛,腎臟病都是腎虛,怕冷都是腎虛
在生活中經常會有人提及腎虛,如今腎虛這個詞已跨出了醫學名詞的范疇,更多充當健康廣告的招牌,當你拿起報紙、打開電視就能看到聽到腎虛。其實腎虛是中醫學的專用名詞,而中醫理論的腎大大超過了泌尿系統的范圍,它與人體的生長、衰老、智力、生育都有著密切關系。
腎為“先天之本”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與膀胱互為表里,腎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開竅于耳及二陰,腎主骨生髓,其華在發。當臟腑之精充盛時,除供應本身生理活動所需外,其剩余部分則貯藏于腎,以備不時之需。當五臟六腑需要時,腎再把所藏的精氣重新供給五臟六腑。故腎精的盛衰,對各臟腑的功能都有影響,五臟六腑均需腎精的滋養,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腎的作用可分為腎陰、腎陽兩方面,腎陰與腎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人體的動態平衡。當這一平衡遭到破壞后,就會出現腎陰、腎陽偏衰或偏盛的病理變化。當人們先天不足,體質虛弱,或年紀增大,或久病、病后失于調養,人體的精氣也就自然不足了,就會出現許多相應的征候群,中醫就稱之為腎虛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