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云觀與全真道樂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北京白云觀一直以《全真正韻》之發源地和正宗而著稱。全真道教初期的元代,全真道樂應該十分成熟,而且得到許多文人雅士的稱贊。元至元八年(1271),元人王惲于清明日游長春宮,曾作詩盛贊宮內道樂之聲。袁桷有《蒞醮長春宮》詩云:
飄飄笙鶴雨絲輕,聽徹靈璈曲再成。玉案香分花有影,瑤階松瞑露無聲。
九枝燈里開真景,三素云中賀太平。
莫怪錦袍衣袖冷,還家從此羨長生。
北京白云觀在清代以前一直沿用十方韻”,并且是全真道教十方韻”的重要發源地和繁衍中心。全真道教所用之重要齋醮經典以及科儀范本,百分之九十以上均出自北京白云觀。尤其是清代初期,受清皇室支持,全真第七代祖師王常月奉旨公開在北京白云觀舉行傳戒的法會。一時之間,全真著名齋醮大家云集北京,登壇演法,全真科儀、經韻等得到全國性的演練與統一。從此以后,全真道教常用的齋醮經典《玄門日誦早晚壇功課經》、《全真青玄鐵罐施食科儀》形成兩種不同版本,《全真傳戒科儀》經過不斷演練而得到廣泛統一。
白云觀的道教音樂用的是韻腔,屬于全真正韻的《十方韻》。據傳,清末著名的白云觀主持孟永才把《十方韻》改為《北京韻》后,更加聞名遐邇。孟永才主持精于道家齋醮禮樂,為留住過往云游的道家高士,共禮三清,光大白云觀,他把道家通用的音樂進行了修訂,加入北京地方的特色,被稱為北京韻”,從此聞名仙林。但是后來,隨著一些熟悉北京韻”的道長羽化或云游他方,現今,頗具地方特色和北京白云觀個性的北京韻”已基本失傳。
上世紀八十年代,全真十方韻再次回到北京白云觀。這與當時白云觀監院黃信陽道長所作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黃信陽出身道教世家,自小深受熏陶。1974年,他年僅十二歲,便到村里的東華道觀出家。1983年,黃信陽遠赴北京白云觀常住,因長期潛心研習和宣揚光大道教義理,績效顯著,先后被推選為高功、執事、律壇保舉大師。并先后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副會長。在任白云觀監院期間,充分發揮群策群力,加強白云觀的管理,注重道觀的接待參訪、勞動自養、修葺殿堂,組織和強化道教義理學習等多方面的工作。1988年,中國音樂學院、北京音樂家協會和白云觀共同組建了北京白云觀音樂團”,由黃信陽擔任團長,對道教齋醮音樂進行集中整理和研究并舉行了公開表演,在音樂界和道教界引起很大反響。北京白云觀音樂團還多次出訪新加坡、臺灣、香港、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所到之處,均獲好評。
因陜西西安八仙宮、樓觀臺、華山等宮觀所用《全真正韻》以及相關的《全真科儀》等內容,原本直襲學習于清代北京白云觀,所以,有一定的淵源關系。九十年代初期,經白云觀十方道眾一再建議,白云觀特聘請時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中國道教學院院長閔智亭道長以及陜西樓觀臺高功任法玖、甘肅省道教協會會長王至全道長等高道大德,教授《全真正韻》以及全真齋醮經典、科儀等內容,在教內產生很大影響。2008年,北京白云觀十方叢林派遣余誠智、金崇景、楊理志等道長前往武漢大道觀道教高功研修班進修”,進一步系統接受傳統的十方韻以及十方科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