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思想是道術與政治的結合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4 瀏覽次數:次
《應帝王》開篇就講嚙缺、王倪、蒲衣子的故事,這三人加上許由曾被稱作“四子”,都是帝堯的老師,《天地篇》:“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嚙缺,嚙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即蒲衣子)。”《逍遙游》收到帝堯往見四子:“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司馬彪、李頤舊注:“四子,王倪、嚙缺、被衣、許由。”
先圣帝王 堯舜禹
《應帝王》強調“內圣外王”
宋代新儒家(理學家)興起,曾經整理出一個儒統,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這和莊子所說帝堯、許由、嚙缺、王倪、被衣的系統很像,都是上半段政治家,下半段學者。也許政治家、思想家的稱謂純出于后人的界定,二者之間本不如此截然對立,如荀子早已有言,“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諸侯、大夫、士也”(《荀子•儒效》)。
那么《應帝王》開篇所講的三個賢人、隱士,其實仍然是討論政治,這樣說應當是有理由的。
后面又說肩吾、接輿、中始的故事,性質也是如此。然后又說無名人和渾沌,直接間接都是討論“為天下”。老子、楊朱(陽子居)、列子是和莊子齊名的道家學者,篇中也都引出,各有一番言說,核心觀點就是“內外”、“真余”。
王雱早已指出《應帝王》的篇旨:“內篇者,皆性與天道,圣人之事,而非淺見得以知之也。然終之于帝王篇者,以帝者圣之余而王者外而已矣,是以終之焉。”周金然亦曰:“內圣外王,化還無始也。不鑿渾沌,自能游于無有。若藏仁要義,則渾沌死而天下脊脊多故矣。”可謂有見。
道、儒、法三家之中道家的政治理想最高
晚周諸子百家,其中最重要的三家道、儒、法各自提出過自己的政治藍圖,其最高理想都是援引歷史作為說明,但所依據的歷史時期各不相同。道家最早,老子援引黃帝,莊子援引“古十二君”;儒家其次,孔子法文武周公,孟子法先王堯舜,荀子法后王五伯(五霸);法家最晚,法“今王”、“新圣”,韓非子說:“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韓非子•五蠹》),今王、新圣不是沒有歷史觀,而是歷史與現實重合。所以道、儒、法三家的歷史觀是呈階梯狀排列的,所引據的歷史越早,其理想境界也越高。三家之中道家的政治理想是最高的,所以司馬談說它可以“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論六家要指》)。
《莊子•胠篋》中說:“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
這里所引據的“至治十二君”,年代還在老子所效法的黃帝前面!肚f子》一書向以“寓言”著名,所述古史,近代以來學者多認為是無稽之談。如胡適曾經提出,“先把古史縮短二三千年,從《詩三百篇》做起”(胡適《自述古史觀書》),故學者論述古史,十二君、黃帝多不作信史看待,甚至虞舜一代,古人所認為的真正的“黃金時代”,也不作信史看待。但是在2002年公布的上海博物館藏新出土戰國楚竹書《容成氏》篇,記載了自容成氏以下歷代上古君王的名號,從考古學和文獻學上印證了莊子的記述!肚f子》一書不是專講歷史的,但卻同樣是追求真理和真實的,楚竹書《容成氏》的出土至少提示我們,《莊子》書中的記載別有來歷,絕非出于臆造。
真相:老莊思想涵括著政治主張
和對諸子歷史觀的誤解相似,今人還有一重誤解,就是認為老莊比較,莊子是出世的,沒有政治主張。甚者認為“內圣外王”不是莊子本人的思想,而稱之為“莊子后學”的“羼入”。更進一步,今人又提出老子也沒有政治思想,認為老子的主體是純哲學的本體論,如果討論政治主張,則認為是晚出學者所為,稱之為“黃老”。
其實講純哲學的是老子、莊子,講“內圣外王”和“黃老”的也是老子、莊子。今人用“純哲學本體論”一條標準衡量,老子、莊子的思想就被抬得很高,而戰國晚期和兩漢的思想則被壓得很低。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之一,就是截斷了老莊的源頭。老莊的源頭是黃帝,黃帝否定之后,老莊被視為源頭,所以有一個極高的以純哲學為開端的假象。如果恢復黃帝等上古三代的文化,那就很容易看到古代學術從其真正的源頭開始,就是富于政治性的,那么到了老莊這里,仍然涵括政治,就毫不奇怪了。
司馬談說過,諸子百家“皆務為治者”。古代的學術和學者,無不以政治為核心,無不期望通過政治而改進社會完善人群,這是一個常道。
當然,一般來說,帝王是以血緣作為參政的資格,以權力作為政治的核心。而學者則是以學術作為參政的資格,以社會人群的公共利益作為核心目標,僅此不同而已。真正一流的學術必定會上達政治,換言之,沒有上達政治的學者,總不是一流學者。
莊子應當就是這樣,他談論政治,不是以權力論政治,所以看起來不像政治家。他是以道術涵括政治,以道術引導政治。道術是內質,政治是外形;道術是本真,政治是余緒?傊“帝王”、“至治”在莊子思想中,確實占據著一個恰如其分的位置。 (轉載自騰訊道學)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