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思想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4 瀏覽次數:次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固有宗教。在長期的宗教特定模式下,形成了以道尊德貴為思想主體,以神仙信仰為核心信仰,以上善與玄德為人格追求,以自化化人、人己共度為價值目標,以天人合一、萬物和諧為處世原則等義理思想體系,不僅對古老中華民族之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乃至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對當今乃至未來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亦有著重要價值。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古老道教文化也以其崇尚道德、傳播慈愛、講求奉獻,以及向往和平等東方固有的傳統核心價值形象,逐漸走進現代人們的視角。且這一思想與價值對提升當今人類社會的道德境界,凈化普通大眾的心靈,化解社會群體的誠信危機,促進各民族、各國度間的大團結,推進人類社會持久和平與安寧必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一、以清靜無為之心改變我們不當和錯誤的言行
道教認為“一切唯心造,心生則欲生,心靜則欲滅”。強調“人心多渙散,一念皆純真”。也就是說人既是道德的化身,也是一切罪惡的制造者。所以人們常常形象地形容天堂和地獄的分水嶺就在“善”、“惡”一念之間。正所謂天堂在善不在天,地獄在惡不在地,天堂地獄原本心念剎那的轉化。故正人必先正行,正行重在正心,正心要在養性。道教《陰符經》認為“天道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為人也”。闡述了天道即人道、人心化有無的思想,并進一步強調人道的核心就是要遵照天道自然之法度,做到起心動念、行為舉止符合、順從事物的本性與規律,不可虛動和妄為。老子《道德經》亦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是要求人應效法天地之德性,遵守事物之內在法則,摒棄妄念,清心寡欲,順應自然,寵辱不驚。
道教歷來都是一個十分注重心性修煉與思想引導的宗教,并在長期的修持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論與方法。在道教看來,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態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確對待人生得失和善于把握欲望的尺度。如果能處理好人生這兩個認識與實踐的問題,人心自然常清常靜皎如月,言行舉止必然如理入情,高雅純真。
在凈化人心的方法上,道教主張一是寡欲知止,二是無為自然。所謂寡欲即拋棄個人無休止的貪欲,知止,就是要把握事物發展的度,做到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力戒貪心、排除妄為;無為自然,就是要明了物之本性,堅持順應自然、恪守規律,做到知天理、循人情、順造化。
注重寡欲知止,在于那些對人生、社會、自然不利的、不正確的欲望和行為,要堅決的予以克制和克服。相反,對于那些有利于個人的道德修持、身心清靜與社會和諧、保護環境、維護和平等正義之事,要積極作為、深入實踐。強調無為自然,在于事物的發展總是有其自身的規律性,這一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也就是說世間萬物始終是處在一種自然而然、不自而然的狀態中和諧有序、周而復始的運行著,其消長榮枯、生息運化,自然天成,不受人力主宰。而人作為萬物中的個體存在,必須遵循事物運行的客觀規律性,樹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觀與得失相互轉化觀,持守尊重事實、少思寡欲、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順應自然、知止知常、寵辱不驚的生活理念,基此獲得身心清靜、圓融無礙的思想境界,久之則能化腐朽為神奇,變利己為利人。
二、以天道自然的根本規律,引領我們回歸圣人的生活
道教以“道”立教,以教化人。倡導始終踐行“遵道貴德”的義理主張。“道”和“德”的思想之所以成為道教的核心思想,緣起道教認為“道”乃“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一切事物生化運行之客觀的、自然的規律所在。“德”乃“道性”的根本體現,是建立在遵行“道”之自然規律和前提下的一種尺度、法則與功用,乃萬物之性。故道經云“道之在我謂之德”,“道生之,德蓄之……”
道教所尊之“道”,就是尊崇宇宙自然本原之道、生命化育之道、治國齊家之道、社會和諧之道、人類繁衍生息之道、萬物共生共榮之道、為政從商之道、修身處世之道、開啟智慧之道、了脫生死之道,以及濟世利人、服務社會之道等。“尊道”的根本要旨在于,了悟萬物的自然本性、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通曉世間的運化玄機、洞悉生活的普遍意義,以及參透人生的終極真理。“尊道”的最終目的在于,以真道為法則、藉明道正行為、借悟道助修真、假弘道致太平、憑得道度眾生。
道教所貴之“德”,實質是以“道”為根本之出發點和歸結點,并遵照自然道性而行持的具體法則、功用,而這一法則、功用之本身就是道性在萬物生化過程中的客觀體現,故有“道為體、德為用”之說。道教“貴德”之核心思想就是循道所思、遵道而為,持道養德、厚德載物;道教“貴德”之重要價值在于法自然之道、養浩然正氣,與天地合一、同四時合序,常懷濟世之心、常做利人之行,言行有道、動靜懷德,正己化人、普度眾生。
如果說“尊道”的要旨是在于悟道明理、參透天機、提升靈性的話,那么悟道修真、參透天機、提升靈性之目的則在體行大道以培植德根,進而不斷修養自我品性,凈化身口心,做到處事待物不刻意、不強求、不妄為、不分別,以慈心示眾、用厚德化人。如此方能在遵行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下,促進我們身心清凈、人我和合、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從而讓我們始終走在圣人生活的康莊大道上。
三、以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包容思想,培養我們相互關愛、彼此尊重的博大胸襟
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思想是體現道教“內以修圣、外包萬象”
的重要思想。道祖老子借山谷比喻人之胸懷,用大海假釋人的心量,目的在于讓人學習山谷志存高遠,但始終處在空靈幽深、靜寂不張的狀態;借鑒大海襟懷博大,卻不曾有排斥潺潺溪流與無數山川的想法;艘於,虛懷若谷的思想精髓在于虛無、高遠和含蓄;海納百川的精神核心則是開放、容納與和合。二者表現在人的修養層面,前者是在尊重和肯定別人的同時肯定自己,顯現出謙虛謹慎、先人后己的圣人氣度;而后者則以包容與接納別人的方式來豐腴、完善自己,更多的折射出和合圓融、偕同共進的君子襟懷。故就個人修為而言,虛懷若谷就是要培養我們思維的緯度和思想的態度,側重于精神層面;而海納百川則重在塑造自己的圓融精神與和合精神,突顯出更多的實踐法則。兩者互為表里、互為體用。
道祖云“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古老的中華民族五千來之所以歷久彌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得就是不斷承傳著“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等這樣優良的思想傳統和博大的胸懷與氣度。
面對復雜多變和很不安寧的國際環境,我們依然需要發揚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圣人氣度與君子襟懷。因為,當每個人做到了彼此尊重、謙虛謹慎、先人后己,做到了和合圓融、偕同共進,那么我們的社會自會文明、定然和諧;當世界各個國家都能積極實踐彼此尊重、謙虛謹慎、先人后己的理念,發揚和合圓融、偕同共進的傳統美德,那么我們的民風則更為淳樸、人民更加團結,國家更具凝聚力與向心力,人類也將更加自信和煥發希望,世界必將化干戈為玉帛、變仇恨為慈愛!
四、 以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化解全球生態環境危機
環境與氣候問題已成為當前全球所面臨的最嚴峻、最迫切的核心問題。全球氣溫暖化,兩極冰川快速融解,海平面不斷上升,很多地處低洼的國家和地區面臨被迫遷移,而大大小小的颶風、洪水、干旱、火災、地震和各種莫名的瘟疫等自然災害,更是此起彼伏、層出不窮。加之因政治、經濟等利益誘發的局部沖突和戰爭等,都正在挑戰人類的古老文明與持久和平,加劇了生態和氣候惡化的進程,威脅著一切有情生命。
面對不容辯駁的事實和真相,我們應再度回歸到老祖宗們倡導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古老生活理念中去,當即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從現在開始、從自己做起,努力為防止環境惡化,維護生態平衡,奔走出力。
在保護環境、維持生態的主張上,道教首先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與萬物一體的宏觀環保思想。認為,物之所生各賦其性。順其性而輔助之,故能長久長生,反之則形消命滅。故《周易》中有“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和其明,與四時合其序,……”《陰符經》則曰:“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說明天地人三者一體,有互為借助、生化的作用。而維系好三者關系的關鍵在于認識其內在的規律性,把握好適度性,即相宜、和諧。道教的這一環保思想著重強調了要復歸萬物自然天成的本能,不以人的意志力改變其自然本性;進一步指出了人與萬物的關系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和諧整體,故對待自然人類應該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效仿自然、保護自然,進而和大自然合而為一、共生共榮。
其次,倡導崇尚節儉、反對奢華、抑制浪費、損益盈虛的生活主張。 道祖老子曰:“吾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易經》云“人道惡盈而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損益盈虛、與時偕行”;道教全真龍門派邱處機祖師則進一步指出“粒米文錢俱皆有所關系,乃世之膏脂,農夫之血汗,非用心以難消,豈無功而受”;而道教《初真十戒》第八戒亦規定“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恤貧窮”。這里均強調并指出在生活方式上奉行樸素易簡、節儉知足之道;在資源分配上堅持供需平衡、“去甚、去奢、去泰”的原則;在發展理念上講求控制數量、講求精良的戰略等,才是維系和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間和諧發展、持續發展的根本。
其三,推崇萬物有靈、眾生平等、惜愛物命、重生貴生的生命至上精神。主張萬物有靈、眾生平等、惜愛物命和重生貴生的精神,源于道教認為萬物皆稟道而生,故一切蠢繭含靈都稟賦“道性”、天生“有情”。“道性”的根本即本性自然、處物平等、無形無名、運化自如、和諧為一;“有情”的核心是尊重物性、慈愛和同、不思殺念、憐憫眾生。而人類作為萬物中的有機部分,其同樣稟道而生、本性含情,與萬物處于齊同平等、共生共榮的狀態。基由這一思想,道教不光十分重視、熱愛人類自己的生命,也極為尊重、保護其它所有生命物種,甚至小到“昆蟲草木,猶不可傷”的程度。如:《文昌帝君陰騭文》就要求“勿登山而網禽獸,勿臨水而毒魚蝦”;道教最基本的五戒中的首戒就是“戒殺生”;這與儒家“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的愛生思想是一致的。可見,保護生態平衡、緩解自然環境的惡化、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貴在珍愛一切有情物類,重在改變人類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關鍵是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實現主觀意愿與客觀要求的和諧。
顯然,道教信奉、行持的這一環保和生態思想信仰,是以尊道貴德為基礎,以惜愛物命、和諧平等為前提,以順物之性、樸素自然為法則,以謙下不爭、可欲有度為境界,以持續發展、共生共榮為目標的一種宗教普世情懷的體驗。集中體現了道教對由生命的終極關懷到對社會、自然之廣博關切的泛愛精神與濟世責任。這種精神與責任,也恰恰正是我們這個時代與普天之下所最需要奉行和堅持的法則!
五、以和光同塵、恭敬一切的處世態度,創建安定祥和、永久和平的人類家園
全球化世界發展格局,信息網絡化的現代傳媒,使得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而因價值觀念的差異、種族歧視的矛盾、宗教信仰的不同,以及政治利益的趨使,讓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距離卻相反的越來越大,由此引發的局部沖突乃至戰爭,更有愈演愈烈之勢。人類正在用膨脹的私欲和無明的抉擇挑戰甚至踐踏人類自己創造的古老文明。動蕩不安、危機四伏的現實世界,使得很多英明的政治家、德高望重的宗教領袖和一切熱愛和平的人士,都紛紛站出來為捍衛正義與和平而奔走吶喊、現身說法。盡管,我們知道實現世界持久和平的道路還很遙遠,但這讓我們在惶恐擔憂之余看到了希望。因為祥和安寧的幸福生活與慈愛溫暖的社會環境,是人類社會共同的愿望及普遍的追求。
“和諧世界,以道相通”。“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祥和安寧的世界,需要以道相通、遵道而行;需要從我做起、從心開始;遵道而行、從心開始,追根揭底離不開“和光同塵”的心境,離不開“恭敬一切”的胸懷,因為和諧世界是以人為出發點和歸結點,故人道契天道、合事理、應萬化。進一步而言,人既是和諧世界的締造者、享有者,同樣也可成為和諧世界的破壞者、受害者。因而,和諧世界源自和諧之道,始于人心的和諧。
這里,道教強調的“和光同塵”的心境,就是一種清凈自然、無私無欲的心境,一種和合包容、和而不同的心境,一種萬物一體、榮存與共的心境;道教倡導的“恭敬一切”的胸懷,就是一種理解尊重、處下謙卑的胸懷,一種誠實守信、柔弱不爭的胸懷,一種慈愛和同、彼此依賴的胸懷。這種心境與胸懷概括起來,就是以和為貴、以和為尚的“崇和”之道。顯而易見,道教這一“崇和”之道,既是一種尊重認同、人我和諧的精神,也是一種和而不同、為而不爭的氣度,更是一種謙下不欺、慈悲互助的境界。同樣,這一“崇和”思想,一方面充分體現了道教在認識世界、處世態度上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也深刻彰顯出其千百年來為之信仰、追求和實踐的真理所在。
置身這個災難頻發、很不安寧的時代,積極宣傳和弘揚道教“和光同塵”、“恭敬一切”的“崇和”思想,發揮其在緩和民族沖突、化解國際爭端等方面的優勢,積極開展與國際宗教間的友好交往,用東方古老道教的“和諧之道”與“和而不同”之智慧,去影響、感化不同國度、不同種族、不同信仰與不同階層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以對話化解對抗,以擴大共識締結友好、尋求合作,努力維護世界的安定與祥和。此舉,不僅意義重大,而且使命光榮。愿和諧世界,以道相通;愿世界和平,與愛偕行!
道祖老子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面對人心向往清靜、社會崇尚和諧、時代呼喚安寧的當今世界,古老道教所倡導和奉行的清心寡欲、見素抱樸的生活主張;知足、知止、知常的行為規范;上德不德、上士無爭的精神境界;物我無棄、濟世利人的世間責任;五氣安和、性命雙修的養生之道;合光同塵、萬物一體的處世方式;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包容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環保理念;慈心下氣、上善若水的心性修養等,正是給予這個危機時代以最好的回應和最有效的化解法門。
讓我們一起回歸遠古圣賢們的道德生活,用傳統的智慧應化當代各種危機,以無私無欲和慈悲博愛的赤誠為世界祈禱,用心呵護與善待一切生靈物類,摒棄仇恨與隔閡、學會尊重和欣賞,從而共同開創人類美好未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