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雕塑研究的新成果 --評《陶鑄永恒》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9 瀏覽次數:次
千百年來,道教在傳播與發展中,通過雕塑神像來表達道教信仰,傳播道教的教理教義,留下了許多精美而生動的道教造像,成為道教藝術花園中的一朵絢麗奇葩。從保存與弘揚道教優秀文化出發,王宜峨女士應香港道教蓬瀛仙館之托,編撰《道教文化叢書藝術精華系列》(全套共5冊),就是期望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從繪畫、宮觀、雕塑、水陸畫展和法器等不同的藝術層面,既展示道教信仰的獨特性,又全面地介紹中國道教有形藝術的歷史演變、宗教功能、制作方法,以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藝術價值。其中的《陶鑄永恒》(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年8月版),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道教神像的塑造工藝與經典造像,展示了道教神像特有的審美藝術和宗教功能所表現的永恒之“道”。這部道教雕塑研究的最新成果,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作者將道教造像置于中國雕塑藝術的視域下來展現其宗教性及藝術性。作者在《序言》中首先介紹了雕塑這門造型藝術,將讀者帶進絢麗多彩的雕塑世界。作者指出,中國古代雕塑在表現風格、造型方法和色彩運用上有自己的鮮明特征,例如,以禮教為先,注重作品的倫理精神,以形寫神,以輪廓線條、人體線條和衣紋線條來展示神像的生命節奏和動感,表現作品神韻,以彩塑來表現作品的像真度和寫實感,這些特征在道教造像上都得到了生動的體現。
第二,作者系統地梳理了中國道教雕塑的歷史演變,尤其是通過與佛教造像的對比,來展現不同時代的道教造像所呈現的藝術風格。作者認為,道觀中最初是不供奉神像的,直到南北朝時受佛教的影響,道教才開始塑造神像,并逐漸普及開來。南北朝道教所塑的神像在外形上與佛像比較接近,后隨著造像技藝的提高,才逐漸依據道教信仰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隋代雖然短暫,但卻是道教造像承先啟后的時期,從工藝上開創了道教造像的新時代。隋代道教造像中出現的舟形背光、頭光及手勢雖帶有佛教元素,但神像塑造得更為豐滿圓潤,衣飾線條從平直細密變得寬大,裝束也變成漢文化的褒衣博帶,漸漸開始有了中國獨有的雕塑風格,這一特點在唐代道教造像中得以發揚光大。唐代是中國道教的興盛期,此時的道教造像基本擺脫了佛教的影響。另外,唐代的造像師會根據天尊、星官、真仙、供養人的不同身份來塑造形象,并將現實生活中最美好的形象和對人世間美與善的理想都投射到作品之中,這種現實主義精神對宋元以后的道教造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道教造像承襲晚唐遺風,所塑造的神像除神圣莊嚴之外,又帶有了塵世色彩,表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作者以山西晉城玉皇廟侍女像、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侍女像、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像為例,說明宋代道教造像這種世俗化傾向所表現出的優雅、柔美、秀麗的風格,逐步替代了唐代飄逸、豪放、拙樸之風,不僅完全擺脫了佛教的影響,而且從造像的比例適度、形體俊美豐麗、面相清秀、表情豐富、衣飾合整、姿式自然、神態逼真等方面展現出雕塑工匠的高超技巧。元代道教造像是繼宋代之后又一個發展高峰,并以石窟群像而著稱,到明代時,道教造像已形成較為固定的程式,但隨著雕塑技術水平的提升,通過細節的刻畫,在形象上更趨于寫真。雖然晚明道教造像還曾一度突破傳統而表現出一點浪漫主義的特點,但從總體上看,因追求絢麗與細致,故觀賞性有余而神圣性不足,這種傾向到清代時進一步走向世俗化。清代道教造像以泥塑與木雕為主,作品多模仿前人樣式而少有創新,但清代道教以神仙故事為題材而創作的群雕,成為一些宮觀建筑的重要裝飾和展現道教信仰的作品。作者認為,辛亥革命后,由于寺觀造像活動由官方主持變為民間活動,受人力物力所限,很少再有精美作品問世了,直到改革開放后的今天,隨著當代道教的發展,道教造像藝術才又煥發青春。
第三,作者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道教雕塑的多樣性與豐富性。道教是多神教,每個神靈仙真都因其獨到的個性與權能而受到人們的崇拜。自南北朝以來,道教徒借助于中國傳統的雕塑藝術成就來為神仙造像,隨著所塑神像姿態各異,越來越趨向繁多,道門中也依據自己的教義建立起統一的造像法則,并規定不同類型的神靈仙真應有不同的儀相、神態和服飾。對此,作者在介紹具體的道教神像時,特別對相關圖片注明不同神靈仙真的個性特征。
第四,作者對道教雕塑的制作工藝作了細致的介紹。道教造像采用的質材眾多,但一般以木雕像、泥塑像和石刻像為主。作者主要以此為例,從歷史的角度來展現道教造像藝術的發展。該書對塑造工藝進行了深入的解剖,展現造像過程中的神圣性與藝術性。例如,對造像過程中的“裝臟”“開光”等儀式的介紹,讓人們感受到“道教信仰不僅把神仙造像當作崇拜對象,而且更把造像的內容與神仙信仰結合在一起,使整個造像工程也成為一種崇拜神仙的形式”。
孫亦平(作者為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