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養生重視清靜無為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9 瀏覽次數:次
老子和莊周所倡導的清靜無為的養生思想,深刻的影響著對我國道教養生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同時對中醫學的理論也有很大的影響。《黃帝內經》中就“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等論述,這顯然和道教著作中的觀點是相一致的。
東漢時期,道教創立,道教中就把老莊等的學說加以發展,使之成為道教的教義,在這其中,就繼承和發展了老莊的養生思想。東晉時期的葛洪在《抱樸子·養生論》中說:“心內澄則真神守其位”,“常以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身形安靜災害不干”,就強調精神修養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并說“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長生”。這些表明葛洪的養生思想與老莊學派所提的清靜無為,返樸歸真的思想是相通的。南北朝時期的養生家陶弘景也十分看重精神修養,他在《養性延命錄》中所倡導兩條養生的基本法則,一是“養壽之法,但莫傷之”。認為“養性之道,莫過之也”。所謂“莫過之”,就是什么行為都不要“過”,如“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莫強食飲,莫大沉醉,莫大愁憂,莫大哀思’。要做到這些,他提出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愁、少怒、少樂、少喜、少笑、少好、少惡,認為“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第二是“恬淡無為”。指出“泰然無為,神氣自滿,以為不死之藥”。把“恬淡無為”抬到很高的地位。
唐代養生家孫思邀也用了很多道教的養生方法,他認為養生者應淡泊名利。他說:“故養性者……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孫思邀極為看重精神修養,反復倡導人尤其是老人要擁有良好的精神。他說:“老年之道,無作博戲強用氣力……無悲愁,無哀坳”,指出如果老年人經常處于悲愁和哀坳的情緒,是十分傷害身體的。其他養生家如葛洪、陶弘景都是我國道教早期養生的代表人物,他們的養生理論也推動了道教的發展,他們的養生思想中都十分重視精神的修養,而后來的道教養生家們也都承襲了他們的這些養生思想,也主張精神修養,如唐代的道士司馬承禎提倡“主靜去欲”,元代道士丘處機主張“清心寡欲”等等,這中注重精神修養的養生思想,成為我國道教源遠流長的重要養生術。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