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略述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9 瀏覽次數:次
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源于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形成于華人移居東南亞地區的歷史進程之中,并且隨其生存環境的變化而發展變遷。
東南亞華人傳統宗教信仰極具調和性
在東南亞華人聚居的國家和地區,華人宗教信仰”通常被列入通俗宗教信仰”范疇。研究表明,流行于閩粵地區的傳統宗教信仰,大多源于道教、佛教和儒家,并蘊含了民間信仰的諸多形式和內容。以其為源頭的東南亞華人的傳統宗教信仰,同樣是由儒、釋、道三家以及民間信仰構成的一種極具調和性的宗教信仰。
東南亞華人在其移居地興建的各種廟宇就體現了其傳統的宗教信仰。例如,印度尼西亞首府雅加達的華人社區,自17世紀中葉以來先后興建了觀音亭(1650年)、完劫寺(1760年)、安恤大伯公廟(1792年)和玄天上帝廟(1780年)等四大神廟。其中,觀音亭又名金德院,正座崇祀佛祖像,右為關帝圣君,左為天后圣母,并祀眾神像香火。完劫寺建于牛郎沙里華人塚地內,主祀觀音菩薩,為清明節祭奠亡魂的場所。安恤大伯公廟祀奉福德正神(土地公)。玄天上帝廟供奉玄天上帝(又稱北極大帝、真武大帝),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四大神廟是雅加達華人宗教信仰與節慶活動的主要場所,其典型的中式建筑風格成為華人文化傳統的象征。
東南亞地區廟宇的興建促進宗教復興運動
廟宇的興建是東南亞地區華人群策群力的結晶,除了作為祀神祭祖的場所之外,還具有聯絡鄉誼、互助互濟的功能。由于廟宇具有慰藉心靈和服務現實的雙重功能,因而能夠把來自同一血緣、地緣、業緣和神緣的華人移民群體聚集在一起,廟宇也因此成為當地華人社會的權利機構之所在,為日后各種會館及社團組織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例如,始建于1673年的馬六甲青云亭是馬來西亞最早的華人廟宇,其名下設有義山、義學、慈善堂和議事堂等附屬機構,負責當地華人的喪葬、教育、醫療以及民事訴訟等方面的事務。馬六甲最早的華人會館—福建會館就是從青云亭演化而來的。新加坡自1819年開埠以來,從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前來的華人移民陸續建造了他們各自的廟宇。諸如福建人的天福宮,潮州人的粵海清廟,廣府、客家人的海唇福德祠,海南人的天后宮等。閩、粵、潮、客、瓊五大方言群體在新加坡開埠初期建立的神廟,大多與其后各自設立的會館融為一體。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隨著東南亞華人的增加及其經濟地位的鞏固,激發了華人的民族主義熱情,并催生了東南亞華人的宗教復興運動。1906年開始興建的檳城極樂寺是馬來西亞第一間正規佛教寺院,不少中國高僧陸續應邀前來傳道弘法。隨后成立的檳城佛學院與檳城菩提學院等佛教團體,使檳城成為近現代馬來西亞佛教復興與發展的中心。1939年創立于廣東潮州的宗教慈善團體德教會”在二戰后迅速傳播到東南亞的新、馬、泰等華人社區,在傳播五教合一教義的同時,也從事開設免費診所、救濟窮人、開辦孤兒院等慈善公益事業,促進了中國傳統宗教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
華人宗教信仰與當地宗教文化趨于融合
二戰后,隨著東南亞各民族國家的相繼建立,東南亞華人經歷了一個從華僑社會”向華人社會”的轉變過程。華人宗教信仰在保有其傳統文化特質的同時,也逐漸與當地宗教文化相融合。例如,在有些東南亞國家,其政府頒布政策,鼓勵華人與原住民通婚,并改變宗教信仰;也有一些當地華人基于自身的安全,皈依當地主流宗教;更有一些華人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轉而信仰其他宗教。
東南亞華人在適應當地生存環境變遷的過程中,其宗教信仰也同樣經歷了吸收當地宗教信仰文化的成分的本地化過程,從而有別于中國本土的傳統宗教。例如,馬來西亞華人對拿督公”的崇拜,顯然是對當地民族宗教信仰元素的吸收融合的產物。馬來西亞華人將馬來西亞人的拿督公”與華人的土地公”(大伯公)視為職能相同的神祇,給予相同的祭祀儀式。菲律賓華人既信奉菲律賓主流社會的天主教、基督教,同時也崇拜中國傳統的佛教、道教。多種宗教信仰兼容并存的現象在菲律賓華人社會中相當普遍。
多元共存且兼容并蓄是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的顯著特征。雖然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仰在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中占據一定的地位,但居主導地位的依然是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即使一些東南亞華人皈依了基督教、伊斯蘭教,他們大多也仍然保持著祖先崇拜的傳統。東南亞華人的傳統宗教信仰將長期存在,并朝著制度化和本地化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