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靈魂是否會消散 薪火傳遞中蘊含哲理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7 瀏覽次數:次
我們常說“薪火相傳”,卻是只知其表,不知其內涵。此語來源于莊子,他說“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就是說木柴可以用盡,但火種不會滅絕。短短的一句話卻牽扯到道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神”是否會滅的問題。
納養不息而生命得以延續
唐宋以來,很多人認為莊子此語其實是將一堆木柴比作人的肉體,火恰似是人的靈魂(神)。這意在說明形體會有生、老、病、死,但是神魂卻是亙古不滅的。另外一種見解認為火的延續在于有不斷的木柴作為載體,薪柴不盡,火就不滅。就仿佛人的生命是一呼一吸交替傳遞,一息而一得,呼吸停止,生命也隨之結束。所以道家貴在納養不息,納養不息而生命得以延續。
神是否會隨之消散成了佛道兩家爭論的一個焦點
關于“神”滅還是不滅的問題的爭論,不僅在道家內部各派之間有不同的認識,跨越宗教之間,道家和佛家也對此問題有過激烈的探討。同樣是將薪比喻形體,火比喻為靈魂來探討,佛家認為神不僅不滅,而且以前世罪、福為系,有輪回轉世、罪福因果之說。道家卻認為薪、火之間之所以能更相傳遞是因為它們僅僅是物質,沒有社會關系的約束。假如佛家之說形神的更替在于罪、福之說成立,那么形體有罪應歸結于即將消滅的形體?還是應該歸結于神魂呢?所以,人死之后,神是否會隨之消散,就成了佛道兩家爭論的一個重要焦點。
人死之后會回歸自然
細細體悟中國的本土文化,在佛家沒有傳進中國之前,輪回轉世的說法本不存在。老祖宗認為人死之后,會回歸自然,這和道家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道家認為生死好比事物的兩個方面,生是源于自然的自然,生命的過程是自然的偶然,而死是必然。人來自于自然之中,與物具化,死后復歸于自然。所以,古人稱死又叫“物化”,古詩云:“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至于死了之后是什么境界,道家認為人死之后,塵歸塵、土歸土,尸體被微生物分解,在大自然中,得到永生。這種永生,不是輪回投胎,也不是靈魂的永生。
為什么會有鬼神作怪的情況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探討:魂魄是會消散的,那么為什么人世間有時會有鬼神作怪的情況呢?其實,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生命是氣合而成的,清氣、濁氣、陽氣、陰氣結合在一起就有了生命。陰陽清濁之氣的根源在于天地,所以天地是生命的根本。古人說:“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也就是說鬼神之陰陽二氣的妙用,有個故事就很好的闡釋了鬼神陰陽二氣的道理。傳說,明朝有個士大夫,為官清廉,后來被朝廷擢升去了京城做官。百姓為了報答此公的恩德,就給他立了個生祠祭拜。后來此公回到原來做官的地方,聽說某廟很靈驗,也去祭拜。發現這個塑像和自己很像,就問燒香的百姓:“這里供的是哪位神明?”老百姓說是某大人。又問:“靈不靈驗?”老百姓都說很靈驗,求簽問事都很準。人還沒死呢,那靈驗從何而來?所以古人說:鬼神是陰陽二氣之妙用,而非其他。至于陰魂不散而為怪為厲,則是《周易》所謂“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的“變”,是例外的情況,不是常規的準則。
所以道家關于死亡、魂魄的傳統思考,就仿佛薪柴不盡,火就不滅的道理。所以道家貴在納養不息,納養不息而生命得以延續。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