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悟道善用道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7 瀏覽次數: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以上這段話是老子所著《道德經》通篇的總綱,也就是向人指出世人應該遵循的“道”,老子所闡述的用現代思維理解大體就是,人的一生走出什么樣的道路,是由他的價值觀所決定的,而正確的價值觀來源于正確的宇宙觀(宇宙浩渺無窮,我們姑且不說,在這里我們可以把宇宙觀理解為對社會、對具體事物內在的認知程度)。
物質與規律都是統一體,無論是事物的表象或是所包含的內在本質,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不斷轉化的。了解其本質的方法論是必須做到無欲(即目之色欲、耳之聲欲、口之味欲、鼻之嗅欲、體之親欲及名利之欲),也就是說不能被自己的私欲所蒙蔽。只有這樣才能找到矛盾的對立層面,找到物質(事情)出現、發生、發展的內在性。
老子給我們描繪的是“大道”,也許令人難以理解,但是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做人、要做事,想做一個令人敬仰的人、想做好每一件事情,也必須遵循“道”。
先說說做人,比如一個人手握權利,但自身清正廉潔(確實是這樣要求自己的,也做到了)。但很多人的思維卻認為此人必然近水樓臺先得月占盡了好處(當然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很多),他們為什么會這么想?就是由于這些人的價值觀是“利己”的,在他們的價值觀中就沒有“為公”的觀念,如果有也是“為己”才去“為公”,如果這些人一旦有了權利,他們必然為私而忘公。他們有這樣的想法、這樣的做法完全取決去他們的價值觀,而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價值觀又和他們自身所受到的教育(家庭、學校、社會)、所生存的環境及所依存的社會風氣等是分不開的。把一個這樣的人細細分析后覺得他們有這樣的想法也屬正常。他們的世界觀與老子所說“圣人之道”是截然相反的。
他們完全沒有想到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的“道”是和他們不一樣的。像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像孔繁森、焦裕祿、雷鋒等人,在他們身上所表現出的“道”,就是為人民、為社會,為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他們的價值觀決定了他們所選擇的“道”,他們是令人敬仰的,是不朽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行此“道”呢!
當然,一個人的價值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雖然改變業已形成的觀念不易,但隨著對社會的正確認知、自我偏差的糾正等的培養,也可以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取向對集體觀念缺失的現代社會顯得尤為重要。在我們去如何做人的時候是不是也需要好好考慮一下自己所選擇的“道”呢!
再說做事情,如一個單位某個時段的表象是安穩舒適、按部就班、輕車熟路,未來可能出現的結果無非是好、蒸蒸日上或者是壞、路越走越窄。作為這個單位的領導是否能夠透過表象洞察隱藏的矛盾,并從矛盾的關系中找到最好的出路。這就需要“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要看出其中的道理;找到道理就要有“識道之欲”,于“道”中尋求矛盾之間的聯系,找出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性,以尋求適合的途經解決矛盾。能夠解決,這個單位就是有前途的;反之,說維持原樣也是困難的。明白這個道理再回過頭看看我們單位成立到現在兩年多所走過的路。也正是我們單位的領導們看到了種種矛盾,善用矛盾,把矛盾轉化為我們發展的“助推劑”,毫不夸張地說是從矛盾的夾縫中找尋到了適合我們發展的道路,才能讓我們這支隊伍一直保持“先進性”。但我們也應該認識道矛盾是持續的、運動的,未來還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所以在發展中我們要有“識道”的能力,發現阻礙我們“行道”中的矛盾,化解或利用矛盾才會真正讓我們這個集體永葆青春和活力。這才符合老子所說的“道”。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