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說“龍”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6 瀏覽次數:次
龍是怎么來的?我們先要了解,中國文化是龍的文化。自黃帝時候開始,政治制度上分官,以龍為官名,如龍師、龍帝,都以龍為代表。龍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標記,是我們幾千年來的旗幟。
中國文化對那些偉大的、吉祥的、令人崇拜的萬象,每以龍為標記。西方人尤其英國人,近幾百年以來,很多資料顯示對我們中國人很多防范,很多不利,他們在心理上一直懼怕中國。有一派基督教,看見龍、聽見龍都會害怕的。他們說《圣經》上說龍是魔鬼,其次他們把恐龍這些古代巨大生物,當作了中國《易經》上的龍,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
我們中國人自己要認識清楚,我們龍的文化,第一,不是基督教《圣經》上所講的那個龍,不是魔鬼。我們的龍是天人敬信,在宗教觀念上代表了上帝。第二,我們中國的龍,老實說沒有人看見過,不必說他們把地下挖起來的骨頭當作龍骨是錯誤的。中國的龍,不只是三棲的,甚至不止是四棲,水里能游,陸地能走,空中能飛,龍的變化大時可充塞宇宙,小時如發絲一樣看不見,有時變成人,有時變成仙。
龍到底是什么?無法有固定的具體形象。實際上中國文化的龍,就是八個字:“變化無常,隱現不測”。如學會了中國文化,人人都可作諸葛亮。試看外國人的恐龍,全部都可看到,中國的畫家畫龍,如果全部畫出來,不管是什么名家畫的,都一文不值。“神龍見首不見尾”。龍從來沒有給人見過全身的,這就是“變化無常,隱現不測”的意思。我們懂了龍的精神,才知道自己文化的精神在哪里,這也是大政治家的大原則,也是哲學的大原則,也是文化的大原則。
另一方面,我們懂了“變化無常,隱現不測”八個字,也就懂了《易經》的整個原理。《易經》告訴我們,天下的萬事萬物,隨時隨地在變,沒有不變的東西,沒有不變的人,沒有不變的事。因為我們對自己都沒有把握,下一秒鐘我們自己的思想中是什么?也沒有把握知道。
《易經雜說》
前幾年有年輕人提倡所謂龍的文化,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年輕人當然有他的理想,可是這樣的提法是不大妥當的,因為中國遠古文獻并沒提到龍的傳人。《易經》上再三講所謂的龍,不過是我們所用的一個標志而已。孔子是非常佩服老子的,弟子們問他,老子在你心目中究竟如何評價呢?孔子說:鳥,我知道它能夠飛;魚,我知道它能夠游; 獸,我知道它能夠走;至于龍,我知道它能乘風云上天,而老子他就像龍一樣。
我們古代所講的龍不是西方神話的龍,更不是已經絕種的恐龍。我們這個龍是四棲動物,能夠飛,能夠游泳,能夠陸地上走,能夠鉆山入洞;能夠變大,變成宇宙那么大;能夠變小,比一根頭發還要小。所以龍所象征的就是“隱現無常,變化莫測”,也可以說不可測。古人畫龍從不畫出龍的全體,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見尾就不見首。這個動物在古代究竟有沒有我們不管,至少是民族自我表達的一種象征,就像有些民族用獅子、美國人用老鷹來表達自己的民族精神一樣。
《我說參同契》上冊
我們中國文化中,有幾樣東西很奇怪的,就是龍、鳳、麒麟。中國文化是龍的文化。黃帝的時候,就對龍的觀念非常重視,而且一直流傳到現在,中國文化的標志就是龍。
講到這里是一個大的問題了。西方人據《圣經》,認為龍是惡魔,所以有一派教會,不準家里有龍的畫及模型。而且更認為第一次“黃禍”是元朝;還有第二次“黃禍”,就是東方這個“魔鬼”要來了。這是西方文化的秘密。過去英國人已經做了一百多年的試驗,促使中國的孤兒與外國的孤兒結婚,結果第一代生下來,眼睛變黑了;再生一代,頭發也變黑了;到了第三代皮膚也變黃了。隨便怎樣配都是這樣。所以西方人看到中國人的東西,他們內心上都在防備。我們身為中國人,對這件事,不能不知道。所以西方政治方面的人物,知識分子,盡管對中國文化敬佩,但他們內心還是處處防著我們。西方人有了這種思想,所以認為“龍”是可怕的,國內某一教派的人也有這種錯誤的觀念。
另外,西方文化有一派認為中國的龍就是恐龍,這也錯了。我常告訴西方朋友,不要把恐龍當作中國文化中的龍。但中國文化中的龍到底有沒有?連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在中國的歷史上,始終沒有一個人看到整個的一條龍,“神龍見首不見尾”看了龍頭,看不見尾,看到身子,看不到頭尾。所以把恐龍當作中國的龍,是一個大笑話。但究竟有沒有這個生物,不去管它,這只是代表中國文化的精神。
到底是代表什么呢?八個字,就是《易經》的文化所表示的:“變化無常,隱現莫測。”所以我們對中國文化,要有“子畏于匡”的那種信心,永遠打不倒的,永遠站起來的。為什么要用龍來代表?因為中國人所講的龍,是空中能飛,陸上能走,水里能游的動物,說大可以塞滿宇宙,說小可以細如發絲,這就是我們的龍。中國文化就像這個龍。
至于鳳,同龍一樣,在畫上畫得和野雞相似。但始終沒人看到過,只是傳說上,要世界真正太平,圣哲的皇帝出來了,鳳鳥才出來一下。所以孔子用鳳來感嘆這個時代,所謂“鳳鳥不至”,這句話的涵義,等于現在的說法——“這時代不是我們的了!”
而“河不出圖”這句話的意思呢?中國古代文化的來源是《易經》八卦,而八卦的來源,據說是黃河中出現了一條龍,龍變成了一匹馬,這馬的背上背了一個圖案出來,這就是《河圖》。另有《洛書》,是大禹治水的時候,對于天文地理工程的計算沒有辦法,后來在洛水里有一只白色的烏龜背了一個圖案出來。大禹看了以后,發明了數學最高原理,因此而計算出工程的結構,治好了水患。于是《河圖》、《洛書》就成為了中國文化科學與哲學的先導。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孔子的感嘆就是說像“鳳鳥至”、“河出圖”這樣兩個了不起的時代,再不會出現了。換言之,他雖想挽救這個變亂的時代而達到太平,但自己想想年紀大,也辦不到了。這段表示孔子文化修養的高超,做事作人,挽救歷史時代是那么熱忱,那么有心,可是他覺得時間不屬于他,大有力不從心的感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