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共筑“中國夢”中的積極作用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6 瀏覽次數:次
夢想,是對于美好事物的一種期盼和追求。當我們將每個人的夢想匯聚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共同夢想的時候,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道教在新的形勢和背景下,如何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如何在踐行“中國夢”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中國夢”以人為旨歸,以人民的幸福安康為核心價值。這與道教素有的生命價值理念,以及慈心濟世的社會關懷是相互貫通的。
仙道貴生,《老子想爾注》有云:“生,道之別體也。”“生”是道的表現形式,所以生命和道共其偉大、同其尊貴。對生命的尊重和珍視使濟世利民成為道教亙古而悠久的思想傳統。道教誕生伊始,正值社會動蕩、災難頻仍,人們生活朝不保夕,道教便積極開展各種賑災施財、治病養生、撫慰人心等濟世利民的實踐活動,不但為人們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更在現實層面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具體的救濟。
后世道教依舊秉承慈心濟民的思想,全真龍門派創始人丘處機在73歲高齡時,仍跋涉萬里,成功勸說成吉思汗要恤民保眾、不妄開殺戒,使天下懷安,丘處機也以“一言止殺”之功而為后世敬仰。山中宰相陶弘景雖身居山中,卻規勸梁武帝要清靜無為、少私寡欲、仁民愛物。道教歷史上的高道大德以自己的實際言行為后世垂范了道祖老子的“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深刻意涵。
如今,國家富強,人民安樂,在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的情況下,人們的精神生活成了更加值得關注的領域。老子在《道德經》中不斷地勸誡世人要節制自己的欲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過多的物質欲求,會使人喪失本性。所以,人們要少私寡欲、清靜無為,這樣身可長久、國可安祥。
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恰恰由于不能認識到虛靜無為的重要性,面對過高的生活壓力,永無休止的欲念羈擾,紛擾糾爭不斷的人際交往,無法保持內心的平和、自然,以至于心力交瘁、身心俱疲,常常處于亞健康狀態,更有甚者,由于無法調整自己的心態,引發了各種身心疾病。道教在調治身心方面給我們的警示無疑是深刻的。道教推崇“水”,所謂上善若水,水謙下處弱,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爭高下,水德至善至純。在這里,老子向世人提出了理想的德性典范,他希望人們能在現實生活的紛擾中,能夠處下、不爭,時刻保持內心的虛靜,以寬柔敦厚的態度,自然平和的心境待人處事,唯此,才能使人身心和諧,人與人之間和諧,人與社會和諧。
二
道教以修仙證真為旨歸,但在修習過程中,并不是以完全超絕的態度否棄現實生活,“不修人道,無以立仙道”成為了道門中人的普遍認識。所以,在道教的思想中,有很多勸導世人積功累德、遵紀守法的內容,東晉時的丹道大家葛洪就曾明確地提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道教將現實生活中德性的完善視為成就“仙道”的基礎和前提,學者姜生說:“人在道德實踐中的主觀能動性,將導致自我價值的上升,取得在自身命運中的主體地位,從而在追求神仙理性的過程中自主自為,終得成仙。”丁常云道長也曾說過:“道教以‘道’為倫理思想的最高標準,以勸善、行善為根本目標,從正面積極引導人們從善去惡,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這些內容,實際上都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需要大力提倡的,是人們精神生活和品德修養的重要內容。”
三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物質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滋生了 “人類中心主義”的心理,自然界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寶藏,人們不顧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對其肆無忌憚地開發和攫取,其結果便是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空氣污染嚴重,土地荒漠化、鹽堿化,酸雨肆虐、江河斷流,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口密度的增大,這種現象仍在持續。
道教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在生態方面所具有的深刻智慧在今天看來依然值得我們借鑒。在道教看來,人在現實世界中不是孤絕獨存的,而是和其他事物,與宇宙整體相互聯系,道教甚至還將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與外在的自然大宇宙進行著全息的能量交換。因此,人類必須尊重宇宙自然的發展規律。正如《道德經》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太平經》中也說:“天地之性,萬物各自有宜。當任其所長,所能為。所不能為者,而不可強也。”這都是強調不用人為的力量來強制主宰自然,而順任自然萬物的規律法則來行為處事。道教這種破除“主客二分”,將自然和人視為相互作用的一體化思維方式對于今天弱化和消解人和自然的矛盾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四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能只是經濟上的復興,文化復興也應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回望歷史,中華民族曾經有著傲首世界的璀璨文明,然而自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積貧積弱、內亂外辱,一些有識之士從天朝迷夢中驚醒,自覺地選擇與西方社會接軌,在新的形勢和背景下努力探尋著新的價值訴求。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及價值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質疑,民主與科學,西方的先進文明,成為了國人心中的濟世良方。總之,中國的近代史,在某種程度上是在與傳統的不斷斷裂中綿延的歷史。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在這種新的背景下,文化復興亟待關注。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道教尊道貴生,在歷史上,道教與中國傳統的醫學思想相互融合、促進,創造發展出了一系列行氣、導引、按摩、服食等有道教特色的養生保健技法,豐富了中國的醫學成果,為人們的身體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此外,道教還在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我們提倡民族復興、文化復興,應該充分吸收和借鑒包括道教在內的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積極引導其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使其在新形勢下能夠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以及實現“中國夢”提供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源。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