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一月又叫做“正月”?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5 瀏覽次數:次
“正月里來是新年。”2月8日步入農歷一月,也就是民間俗稱的“正月”。那么,農歷一月為何又叫“正月”呢?
一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份,有正月、端月、征月、開歲、華歲、早春、孟春、新正等多種稱呼。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正月”。
正月初一是春節。據文獻資料記載,春節興起于虞舜時期的祭神祭祖活動,中國殷商時期的青銅器中就有“旦”的象形字了。不過,正月初一究竟從哪一天算起,在漢武帝之前并不統一。
夏朝的夏歷把元月作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夏歷的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夏歷的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后,又以夏歷的十月為端月,即十月初一為一年之始。這就是史書中通常所說的“夏朝建寅,商朝建丑,周朝建子,秦朝建亥”。漢武帝時期,才恢復夏潮的月份排列法,開始將春節固定在夏歷的正月初一,并由此逐漸升華為民族節日。
有意思的是,正月的“正”字,應該讀作“改正”的“正”字音,為什么人們卻把它讀作“長征”的“征”字音呢?
據了解,因秦始皇姓贏名政,他嫌“正”字的讀音同他的名字同音,說是犯了忌諱,就下令把“正月”讀作“正(征)月”。后來人們習慣了,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