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民俗—嬤嬤幢增福財神廟迎新春愿心大法會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次
增福財神李詭祖是我國民間普遍供奉的文財神。在南方,一般多以財帛星君稱之。增福財神也叫增福相公、福善平施真君。增福財神的影響廣大,信眾遍及華人居住區域。民間一年一度的農歷七月二十二財神節祭祀的是他,古代春節期間木板年畫上的那位著官服,一手如意,一手元寶或聚寶盆的財神是他,清代民國鈔票上財神爺的繪像也是他。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喜、財。
增福財神李詭祖是山東淄川人,北魏孝文帝時任曲梁縣令,仁德愛民,人稱李相公。元代《新編連相搜神廣記》,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道藏。搜神記》,近代《中華道藏》均有記載:白日裁斷陽間冤獄,夜間主判陰間是非,兼管隨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飯祿料,及在世居民每歲分定合有衣食之祿”,成為道教中增福增祿增財運的神仙。
淄川有增福財神廟。據《重修增福財神廟碑記》記載:嬤嬤幢增福財神廟,奉祀李公詭祖,始于北魏,興于唐宋,盛于元明清,毀于日寇炮火。李公家世淄川五松山,孝文帝時任曲梁令,仁德愛民。公逝后回歸故里,鄉民為其立祠,名李相公祠。李公神靈屢顯,民間譽為太白金星下凡,遂有淌錢眼之傳說,財神爺之稱謂。唐高祖敕封財帛星君,公成道教神靈,香火傳遍大江南北。后唐明宗又封神君增福相公,李相公祠遂易名增福財神廟。元世祖再封福善平施真君,分靈廟宇惠及蒙古草原長城內外。
民間傳說,淄川嬤嬤幢增福財神廟有每年歲末年初舉行迎新春愿心大法會的習俗。法會從臘月開始,一直到正月底結束。一般的做法是,以前在財神廟許過愿的人家,一進入臘月就要帶上貢品和香表到財神爺面前還愿。正月初一,人們在凌晨就到財神廟,爭上頭一炷香,祈福求財許愿心。正月初五又是祭祀財神、趕廟會的日子,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賣藝的、雜耍的、賣食物和小商品的,人山人海,非常熱鬧。正月十五是財神爺出巡淄川城的日子,這天財神爺要坐著八人大轎,前有鑼鼓開道,后有善男信女跟隨,左右是利市仙官和善財童子為人們分發利是。據說財神爺巡游期間,人們爭相尾隨,萬人空巷。這一活動直到正月底才結束。期間還要舉辦各種各樣的祭祀和慶祝活動。
對于大法會的盛況,從臺灣老兵宋家莊宋傳海的文章中可見一斑:屆時增福廟內外香客云集,香火繚繞。鄉民拜神極有講究,如磕頭:磕五個,乃求五福臨門;六個,求事業順利;七個,求步步登高;八個,求八方來財;九個,求健康長壽;十個,求十全十美。許愿者真切,還愿者虔誠。還愿時有轉山之俗。轉山者,乃繞增福廟與李相公墓轉圈之稱謂也,為的是上告神靈,求的是功德圓滿。祭拜結束,財神爺出巡淄川城,沿途為路人分發金元寶,引得追隨圍觀者甚眾,有萬人空巷之說。淄城東門曰迎仙門,門外有迎仙橋,迎仙坊,門內有天齊廟,供奉泰山神、天齊嬤嬤(亦名天齊奶奶)與增福財神。財神爺下山巡視,必在天齊廟駐足”。
這一習俗是何時中斷的呢?宋傳海先生也有記載:民國伊始,提倡反對迷信,淄川最為徹底。道長被驅,祭祀被禁,雖有民間活動,財神廟日承衰敗之象。后抗戰烽火燃遍東山,財神廟在劫難逃,日寇炮火中瞬間變為瓦礫。抗戰勝利,村民欲重修神廟。然國共戰事又起,百事具廢,連增福廟之墓碑與石料都被運到淄城,成為修橋鋪路,構筑工事之材”。
日前增福財神李詭祖傳說已經被淄博市政府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淄川區董瓦村增福財神祭祀委員會正在醞釀籌備,力爭早日使迎新春愿心大法會的民間習俗得到恢復與傳承。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