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張良廟第一任方丈任永真[明清時期]
欄目分類:道教人物 發布日期:2017-06-22 瀏覽次數:次
任永真,原名起美,遼寧(今遼寧省)鐵嶺人,生于戊午(嘉慶三年,1798)冬月初一戌時,至道光十九年(1839)時年41歲。原系香山華山派道徒。自 幼聰明多智,貌美清秀,語通玄妙,好道出家,最早訪道于京都南極宮以仁貴為師,后又改投白云觀從教智為師。按《任永真墓志碑》說:任于京都白云觀繼龍門玄 都律壇接法,原為十九代任圓真,號信陽(子),后改名永真為龍門派第十八代。數年以后學益深,道益進”,于道光六年(1826)在白云觀受戒。后涉歷 四海,遍游名山洞府,足跡遍天下,聲望四著”。由于慕名而景仰他的人越來越多,他游至關中后在八仙庵隱匿棲身三年做了客堂師,因遇此緣,得知紫柏山下有漢張留侯辟谷處,便來到張良廟。
任永真到張良廟以后,見廟宇荒圮,香火被俗人侵占,便想方設法與土惡”交涉,說明張良原是西漢高祖劉邦的開國重臣,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又是張良的八世孫,其祠廟應該由道人看守香火,恢復千百年來的這處名勝古跡,不應該將其香火收入歸為俗民百姓發家致富的私有財產。但由于地方土惡的勢力很 大,對新來的任永真恨之入骨,不但不聽勸阻,竟然企圖打死任永真,達到他們長期霸占的目的。果然一天晚上,一群打手在周、鄭兩戶土惡的操縱下,對任永真開 始了棍棒毒打。任永真奮力從毒打中逃跑出來,躲進了廟外鳳凰山腰的鳳凰洞中,多日不敢出面。
當時廟外有一位老太婆得知了此事,就以割柴為掩護,偷偷給他送飯。過了數日,任永真想到如果土惡不除,張良廟的勝跡就難以保護。于是在一個夜間偷偷走下鳳凰山洞,直奔京城去了。
按《任永真墓志碑》記載:呈請于當道,辯數處,訟數載,而案始定,業始復”,又據《紫柏山志圖》記載,本地土惡數十余人,結黨具控,爭執廟業,師不辭勞苦,歷諸艱辛六七年間,始蒙本廳賀公將本地土惡盡除”,可知,這場官司打了六七年。后因朝廷督辦,時任留壩廳撫民通判賀仲瑊的查處,終于將周、鄭一伙土 惡予以懲辦,才將廟業歸還了道教。據當地老人傳,張良廟內上官廳從前懸有一塊巨匾,上刻上皇”二字,就是當年打官司時的圣旨,可惜文革”中已毀。
在任永真的多方努力,經過六年的訴訟,收回了廟產;又經過十五年的募化集資,除以上所提到的官方以外,還有大量的民間百姓(均見各殿堂修建碑文),擴建了 一百二十多間,方成今日之殿堂樓閣、亭廳房廊共一百五十六間,大小九個院落的古建筑群,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各個殿堂內塑神像三十七尊。
任永真仙逝于己卯年三月十二日(1879),終年82歲,但其墓志碑卻刻于同治六年(1867),早于仙逝十二年,即為生傳。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