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丹丹法西派始祖――李涵虛[明清時期]
欄目分類:道教人物 發布日期:2017-06-22 瀏覽次數:次
李涵虛,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茅橋鎮凌云鄉李家灣村人,原名元植 ,于峨眉山遇呂洞賓及張三豐二仙,授以大道,得丹法秘要,于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成 道,乃改名西月,字涵虛,號長乙山人,又稱圓嶠外史。
李涵虛,樂山儒生。其故居旁有李家河,書舍鄰其河邊。此河道窄淺,舟輯不通。一夜明月,李偕友散步 其處,見溪中一漁舟,有老翁對月仰臥而歌。李默記此地應無漁人,何來此翁?因與友人同到 尊長那里去,問答間知非常人,遂邀至館師事之。居年余,頗有所得。時李嘉秀(樂山縣人, 清嘉慶二十三年戊寅科進士)主講九峰書院,李涵虛為其門人。久之李嘉秀知其有異,轉而師 之。
李涵虛喜好仙道,潛修數載,頗通丹法。留言:程子謂卻 病延年則有,白曰飛升則無;歐陽公謂養生之術則有,神仙之事則無。余以為卻病養生即仙 道也。《黃庭經》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 獨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深造以道。”他認為只有多讀經書,才知仙道不虛 ,仙道可求。他整理了陸西星的《道緣匯錄》、《賓翁自記》為《海山仙跡》,并重訂《呂 祖年譜》,依東派陸西星并沿襲其丹法而繼承之。但因李涵虛曾受張三豐丹法,與鐘呂道法 匯合,故與東派又不盡相同。他將性功分為九層煉心,又將命功分為開關、筑基、得藥、煉 己等四層。主張丹法以清靜立基,然后陰陽雙修。他認為,先天后天,皆自無中生有 是無根有根之原也。”無根之根,即生天生地生人之根。”萬事萬物從無 中生出,最后復將歸于無。在修煉方法上,他提出了存道心,去愛河,達到萬法皆空的境界 之修養方式。所謂造心,就是先天存在的本性,愛河就是后天欲界之心。正由于愛河 能陰先天之道心”,人們也就難以成仙。成仙的途徑就是要人們達到萬物皆空,身心皆 忘。摘盡紅花一樹空。花既空矣,我道得矣。我道既得,空不空矣。”
李涵虛真人著述較多,撰有《太上十三經注釋》、《無根樹詞》、《道竅談 》、《三豐秘旨》、《文終經》、《后天串述》等,《張三豐先生全集》(書題長乙山人,李 西月重編),是一部有關張三豐先生生平、著述、論道的總集,共八卷。書刊于 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間。全書內容涉及范圍較廣,其主要是闡述三豐儒釋道三教合 一的思想。其以道為體,儒釋為用,認為道”乃三教最高原則,言理綜 三教,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道離此道 不成仙。”重視修煉丹法,云順其清靜自然”,神息相忘,神氣 融合”,則不覺恍然陽生。認為練功首重清靜自然,清靜立基后,次修陰陽之法。另外 ,還有詩詞、題贈、經注等等。實可與《呂祖全書》相伯仲。
李涵虛作 《老子真傳》,其中有云:孔子見老子而語仁義,老子曰,播糠瞇目,而四方易位;蚊虹眶 膚,則通夕不寐;今仁義慘然,乃憤吾心志,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放風而動,總德而立,同歸自然可也。臨終有族人宴坐聯句,結云:兒女英雄債,從今一筆勾 ”。吟畢偈曰:清風明月,才知是我”,溘然而逝。
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卿希泰教授撰寫的《中國道教史》中這樣寫道:道 教是中華民族惟一的傳統宗教,源遠流長,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懷抱中誕生,為中華傳統文化 的乳汁養育而成,和我國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都有著血肉相聯的關系,是我國整個思想文化 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它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 面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從中國學術思想的歷史來看,許多道教學者,如清代的王常月、 李西月(李涵虛)、黃裳,他們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貢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