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品龍虎山提點婁近垣[明清時期]
欄目分類:道教人物 發布日期:2017-06-22 瀏覽次數:次
婁近垣( 公元1689 - 1776),為清代正一派道士。字朗齋,號三臣又號上清外史。松江婁縣(今上海松江縣境內)人。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八月,封其為妙正真人”。乾隆繼位后,封為通議大夫、食三品祿,帶管道錄司印務,住持北京東岳廟。京華冠蓋,競與往返。
婁近垣自幼好道。先后師事楊純一于仁濟觀,周大經于龍虎山學道,習五雷陣法,諸家符秘,成為博符箓”道法高妙的道士。是清代唯一能以符箓名世的道士。雍正五年(1727)婁近垣隨第55代天師張錫麟入京,奉命禮斗祈雨。言談舉止,受雍正皇帝器重。雍正九年,治帝病有驗,封四品龍虎山提點,欽安殿住持。后隨雍正學佛,寫有《性地頌》等詩。
大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河東總督田文鏡推薦白云觀道士賈士芳為雍正治病,由于賈士芳喜歡大言有關妖妄之事,觸忤雍正,被雍正按大逆罪處斬。但雍正的疾患也始終未安,于是雍正認為是賈士芳的邪祟纏繞”,遂命婁近垣設壇禮斗,以符水治之,病始愈。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十三日,誥授婁近垣晉秩三品,榮及祖、父、家人。乾隆元年(1736年)敕婁近垣帶管京師道箓司印務,東岳廟等處正住持,馀如故。
乾隆二年(1737年)四月初八,賜婁近垣御書對聯一副:千章樹影屏間綠,百道泉聲云外清”,御制詩御書一幅:采采蘆花已白頭,搖風寂寞亞汀洲,朝來積雪看新覆,不見尋常鷗鷺游”。
乾隆五年(1740年)七月,婁近垣上表奏請修理上清宮以及增修殿閣及香田歲額租谷事,旨諭照依酌情辦理”。乾隆年間,正一真人張遇隆的爵秩由二品降至五品,取消其朝覲、筵宴資格,而婁近垣仍為三品通議大夫,御封妙正真人并兼理道箓司,龍虎山提點司和多處宮觀住持。機緣巧合,使得上清宮的一名法官的品秩、職務竟然超過了正一真人。雍正、乾隆兩朝,龍虎山地區宮觀宙宇的修繕事宜,基本上是婁近垣在操辦籌劃。
關于婁近垣羽化的年齡及羽化的時間,《松江府志》卷六十三《方外傳》云: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辟谷數日,端坐而化,時年八十有九,賜金治喪,命葬龍虎山”。《松涇小志》卷六,亦謂其年八十九,卒于京師之妙緣觀。事聞,賜銀百兩治喪”。
婁近垣作為清代正一派唯一能以著述流傳后世者,卻對本派的符箓道法無所闡揚,并且為了迎合雍正的禪宗思想,甚至將道教煉氣養真”稱為皆妖妄之人借以謀生之術”,在日常與名流交往中,又不涉于丹藥怪迂之說。”
有恭親王延至府邸,問婁近垣養生之術。他回答說;王今錦衣玉食,即神仙中人”。因席上有燒豬,乃笑曰:今日食燒豬,即絕好的養生術,又奚必外求哉!”恭親王十分佩服,贊曰:婁公真學道者”。正是由于婁近垣對清廷的忠心,連雍正皇帝亦謂其:秉性忠實,居心誠教”,對其大加褒獎以表清修,以勵后學”。
婁近垣認為心心皆佛心”,處處有道體”。熱衷于提倡所謂佛仙圣一心,以無心”無住”為切合道體之要,好講禪語,不過,據他《闡真篇》看,他主張從無心、無住為要的性功入手,煉化精氣,性命雙修。
婁近垣畢竟還是清代正一道士中唯一能以著述留傳后世的,其著述有《南華經注》一卷,《御選妙正真人語錄》一卷,《重修龍虎山志》十六卷(一說十八卷),刪定《黃箓科儀》十二卷,校訂《先天奏告玄科》一卷,等。
清代正一道士中,以婁近垣的著作最為豐富。他的主要著作除前面所列科儀書之外,主要有二:一為婁在元代殘本《龍虎山志》的基礎上重修的十六卷本《龍虎山志》;二為婁一生所作的詩稿,名為《妙正真人語錄》,其中的一些篇目被雍正帝的《御選語錄》所收入,所以又叫《御選妙正真人語錄》。有清之朝,能以文字進入《御選語錄》的道士,也只有婁近垣一人。
原《龍虎山志》有三卷,是元翰林院侍講學士元明善編,明工部左侍郎張?校,五十代、五十一代天師國祥、顯庸修,建武后學王三級續校。因歲月浸久”,掛漏頗多,冗雜無次”,婁近垣病其闕略”,削冗增乏,理脈清緒,得十六卷,分為恩賚、山水、宮府、院觀、古跡、天師世家、人物、爵秩,田賦、藝文十大類,藝文又分為綸言、語錄、碑文、詩、記、書、序、表、賦、銘、贊、跋十二種。《龍虎山志》編排有序,文字流暢,合于典范,是了解龍虎山地區概況的第一手材料。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