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和無極(微論)
欄目分類:太極文化 發布日期:2017-10-15 瀏覽次數:次
太極和無極(微論)
【三家】儒道都講太極,其實同中有異。儒家太極就是乾元,具有乾卦的特征;道家太極實為坤元,具有坤卦的特征。乾卦雖有寂靜的一面,但側重于健動;坤卦雖有動生的一面,但側重于靜翕。《系辭》說:“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仁本】儒學即仁學,即仁本主義學說。仁本主義也可以稱為仁道主義。仁,于天而言為乾元,于地而言為坤元,乾坤二元統一于太極;于人而言為人元,亦稱為人極。仁道是天道、地道、人道的統一。仁道主義是古今中外唯一能夠上明天道、下明地道、內立人極、外建皇極的文化體系。
【三極】在辛莊講理學時,我提出“三極論”:尊太極,立人極,建皇極。尊太極者,重道也,敬天也,畏天命也,存天理也;立人極,立德也,致良知也,明明德也,盡心知性也,自立自達也,建設健美人格也;建皇極者,保民親民也,富之教之也,立人達人也,替天行道、建設王道政治也。
【太極】太極是乾元坤元的統一,其能量作用無限大。宇宙之中一切能量力量,無不根源于太極;宇宙萬象一切現象,無非太極所現之象。儒家明太極,立人極,建皇極。太極即天地之心,明太極是為天地立心;人極即天命之性,立人極是盡心知性知天;皇極即王道政治,建皇極是明明德于天下,為生民立命。
|
【無極】儒家不講無我無心,也不講無極。以“有無”來論道心道體,說有說無都沒錯,說有以無對,說無以有對,最容易纏夾不清。所以在第一義和根源處上,儒經不說無我、無心。張載說“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有有無之分,非窮理之學也。”然哉。諸子中,最愛說有無的是老莊。
【太極】沒有無極,不需要無極,不需要床上加床。太極不是無極所生,太極本身就是宇宙生命系統的最高本質,至高無上。宇宙生命一切現象無不根源于太極,歸本于太極。無極是道家的概念,“無極生太極”是周敦頤說的,偏離了儒理和易理。《易經》只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無極】濂溪繼承《易傳》思想又深受道家的影響,雖是大儒卻雜染了道家,源頭不純,不夠中正,其“無極”、“主靜”、“無欲”之說為儒道混雜開了口子。故我稱之為理學別宗。二程自少游于濂溪之門,然終身不甚推尊,直呼其名而不稱先生,就因為在學術根源處不認同濂溪。詳見東海《宋儒和理學》一書。
【無極】朱陸之爭,除了尊德性與道問學之爭,還有“無極”之爭。朱熹認同周敦頤之“無極”并為之解說。陸九淵堅決反對,兩人往來辯難不休。關于“尊德性”與“道問學”的先后次第,我認同朱;關于“無極”,我贊肯陸。朱晚年對此亦有所反思,認為《太極圖說》容易導致“馳心空妙”之弊。
【無極】文天祥《御試策》說:“當是時,未有人心,先有五行,未有五行,先有陰陽,未有陰陽,先有無極太極,未有無極太極,則太虛無形,沖漠無朕,而先有此道。”此言不足為訓。文天祥于道有得,然所得不純,不僅于太極之先設無極,更于無極之先言太虛,比周敦頤偏得更遠了。
【無極】或說:“無極是太極的狀詞,非謂在太極之上另有一個無極。正如現代為使人理解太極往往長篇大論,無極是為人們正確理解太極而言。”這個解釋不錯,與朱熹不謀而合。朱亦認為,無極是太極的界說語。然非濂溪原意。濂溪“無極而太極”,加無極于太極之先,故能導出“無欲”、“主靜”說。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