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巨典《本草綱目》中蘊藏的養生智慧
欄目分類:中醫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本草養生要知“己”知“彼”】
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中國人不但自古就有服食草藥來治病療傷的傳統,也習慣用草藥來調養身體,強身健體。換句話來說,就是用草藥來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而《本草綱目》作為一本集大成的藥學百科全書,則系統全面地論述了中草藥的藥理、藥性、四氣、五味、歸經等,為后世利用中藥來祛病、強身、養生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借鑒。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想要通過草藥來達到養生的目的,就一定要充分了解草藥的這些特性,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養生健體,祛病防邪,這就是所謂的“知彼”。
不過,僅僅了解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還必須清楚自己的身體到底存在哪些方面的問題,也就是一定要做到“知己”。人體是一個非常復雜龐大的系統,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的原因,都會在身體上呈現十分錯綜復雜的癥候表現。如果不能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并做出正確的判斷便隨意用本草來調理和保養身體,不但達不到養生防病的目的,還有可能會讓原本健康的身體染上疾病,甚至造成嚴重的身體損害。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用之失宜,參術亦能為害。”告訴人們不能隨意食用藥物。因為即便是虛弱之體,也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的差異,體質不同的人如果不加區分,一律服用同一種藥物,反而有可能導致氣血失調、陰陽失衡。
就拿大補元氣的人參來說,它被喻為“補五臟之君藥”,是扶正固本的重要之選,但病人如果不是氣虛體弱,服用人參這種大補之品反而會引起不良反應。所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若不分氣血虛實,寒熱經絡,一概驟用,其殺人也必矣。”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應根據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選擇藥物,這樣才能取得增強體質的效果。
【養生是為謀求平衡,要補瀉兼施】
其實,人體要想維持一個健康的狀態,就需要達成各方面的平衡。只有讓人體的陰陽緊緊圍繞一條平衡線進行小幅的波動,保持各項身體機能平衡有序地發揮作用,才能維持一個人的健康。中醫講究八綱辨證:陰、陽、表、里、虛、實、寒、熱。這八個方面無論哪個方面出現了問題,都將打破身體原本的平衡狀態,從而引發身體上的一系列病態反應。
很多人以為服用本草養生保健和祛病健體只有“進補”這一個方面。沒錯,當人體表現出“虛”的癥狀時,就表明此時正氣正處于虧損不足的狀態,此時用“補”法是沒有錯的。不過,中醫學認為服用草藥調養身體的時候,“順其性為補,逆其性為瀉”,明確指出符合身體需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補益”,盲目進補,不符合機體的狀態需要,則屬于“逆其性”,不但沒有任何益處,還會破壞機體的陰陽平衡,從而導致疾病。
“補”和“瀉”是中醫兩個祛病的重要法則,“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也就是說,當身體的正氣虧虛時,應采取補法讓正氣變得充盈;而當身體被實邪所主導,此時就瀉邪氣之有余。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提及“補”與“瀉”的內容,主張若想真正做到本草養生,就一定要注意“補”與“瀉”的平衡。二者都不能太過,不能損了還繼續損,也不能補了還繼續補。
人體每天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內外原因而發生變化,保持絕對的平衡是非常困難的,這也就導致了損益的發生,所以很多人都十分重視“補”法。只要看看鋪天蓋地的營養補品廣告,就可知道這一點。但事實上,補得過多而瀉得不足,對健康是沒有一點好處的。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提及了各種具有“瀉”的功效的藥物,比如山楂可消食積、薏苡仁可祛濕邪、赤小豆可消水腫,便都是在“瀉”出身體內的實邪。所以說,進補并不是盲目地給身體補充大量的營養,也包括“瀉”的方面。主要的目的便是要圍繞一個平衡點,讓身體重新回到一種平衡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祛病保健的目的。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