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考古:或已追尋到五帝行蹤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22 瀏覽次數:次
牛河梁女神廟遺址 資料圖片
中華五千年一向有從五帝說起的通例,但五帝究竟是傳說還是信史?在紅山文化正式發掘80周年之際,來自國內外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考古學界的近百位專家,日前齊聚遼寧,參加紅山文化與中華文明學術研討會。先后主持過東山嘴、牛河梁等史前重要遺址考古發掘的考古學家郭大順在主題發言中,通過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向人們描繪了5000年前東西南北文化交匯的壯麗畫卷。
“神農氏衰,諸侯相侵伐”是對前五帝時代和五帝時代的準確描述
歷史學家李玄伯說過:“用載記來證古史,只能得其大概……要想解決古史,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古學。”
“有關五帝時代的歷史,文獻記載少,翔實程度低,不同理解多。所以,通過考古復原遠古歷史,就成了史前考古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郭大順說,考古學者既要避免以往的簡單比附,也不能因此而過于保守,應抱著積極的態度,從無字天書中觸摸真實的歷史。
50年前,郭大順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研究生學歷,1968年被分配到遼寧省博物館,1983至1994年任遼寧省文化廳副廳長兼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現為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文物局專家組組長。多年來,他主持多項史前遺跡考古,并著有《紅山文化考古記》《龍出遼河源》《追尋五帝》等專著。
“按照古史傳說,五帝時代可以分為前期和后期,即以黃帝為代表的前期和以堯舜為代表的后期。距今5000年為界的仰韶時代晚期到龍山時代,即為五帝時代前期與后期在考古學上的反映。”郭大順說,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仰韶時代和以龍山文化為代表的龍山時代的劃分,是中國近百年來史前考古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也是距今四五千年間中華大地影響全局的兩個大時代。
《史記·五帝本紀》描述的“神農氏衰,諸侯相侵伐”,就是對前五帝時代(神農氏時代)和五帝時代兩個不同發展階段的準確描述。郭大順告訴記者:“考古學上的印證是,從仰韶時代后期開始各地區考古文化交匯頻繁,相互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龍山時代共性大為增加。這其中,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的北南交匯,西北與東南的交匯為五帝時代文化交匯的主流。”
交匯的導向先由中原影響四周為主,從仰韶文化后期開始,以四周向中原匯聚為主和由西北及東南向中原匯聚。
紅山文化考古發現為尋找黃帝時代的活動中心提供了新證據
五帝時代的時間框架確定后,五帝時代的空間框架和時代特點,即諸部族和代表人物的分布地域、活動軌跡及相互關系,就成為用考古材料復原五帝時代歷史的重頭戲。
關于上古時期主要部族的分布,據郭大順介紹,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徐旭生、蒙文通等治古史家依古史傳說提出的史前三大集團說,即中原華夏(河洛)、東方夷族(海岱)和南方蠻族(江漢)。20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蘇秉琦又從考古文化方面提出過中原地區后期仰韶文化、魯南蘇北青蓮崗—大汶口諸文化和江漢間屈家嶺文化三個文化區的劃分。
“這些劃分都是在當時尚未注意到長城地帶北方地區的情況下做出的。”郭大順說,“20世紀80年代初牛河梁遺址剛一發現,蘇秉琦在提出中華五千年文明曙光的同時,就將紅山文化及其與仰韶文化的北南關系作為以考古學為依據研究五帝時代歷史的一個突破口,以北方區與中原區、東南區為五帝時代諸代表人物和部族活動的三個主要區域,并從這三大區諸考古文化之間的交流中尋找五帝時代諸代表人物和部族的活動軌跡。”
關于五帝時代前期代表人物的活動地域,以往一般限于從中原地區尋找。不過老一輩史學家已注意到古史記載黃帝族的活動多與北方地區有關,如黃帝族非定居農業的“往來遷徙無常處”習俗,黃帝與炎帝、蚩尤戰于華北平原北部的涿鹿之野,以及周初封黃帝之后于燕山腳下的薊等。郭大順指出,紅山文化的考古新發現正為此提供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證據,如近年考證紅山文化女神像為中華“共祖”的觀點,紅山文化為中華古文化“直根系”的觀點,紅山文化在精神領域的眾多創造發明和作為中國禮制一個重要源頭的觀點,遼河流域在中華文明起源進程中“先走一步”的觀點,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北南交匯導致規模宏大的祭祀建筑群出現的觀點等。
采訪最后,郭大順對記者說:“目前雖然還不能對五帝時代諸代表人物都作具體確指,然而那正在一頁頁揭開的‘無字天書’,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出五帝時代的壯麗畫卷,令人十分鼓舞。”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