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詩歌正回暖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22 瀏覽次數:次
從香港到西寧,從上海到成都……多樣的傳播方式將詩歌愛好者連接起來
他們在寒風中揮舞著詩集,將酒吧圍得水泄不通;有人因為沒搶到入場券,索性翻墻而入……日前,第四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轉場”成都,“追詩族”們用如此熱情,宣示了年輕人對詩歌的依然熱愛。詩歌,這個在不少人看來已經頗為小眾的文學樣式,似乎正逐漸回暖。
升溫
詩歌巴士、展覽、朗誦會……參與詩歌活動的人越來越多
一輛敞篷雙層大巴士行駛在上海的淮海路上。這是一輛詩歌巴士,一群詩人和詩歌愛好者正在巴士上讀詩、談詩。
作為“詩歌的魔方——首屆上海詩歌藝術節”暨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5上海站的活動之一,詩歌巴士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和淮海路間往返4次,同時在沿路公交站停靠,每次停靠都有人上車,靜靜聆聽詩人讀詩。“體驗比較獨特,氣氛也很好。”參與者小賀說。
繼2009年在香港舉辦第一屆國際詩歌之夜、2013年首次走進廣州和深圳之后,今年,第四屆國際詩歌之夜把活動延伸到了廣州、上海、杭州、成都4個城市。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只想純粹地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詩人讀詩談詩。”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執行總監、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研究統籌主任宋子江說。
每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都會邀請20名左右的各國詩人參加,通過討論會、朗誦會等形式,許多對詩歌感興趣的民眾也有機會走近詩歌。“今年我們做了一場‘香港之夜’朗誦會,邀請10位詩人讀詩,結果全場爆滿。”宋子江說。強調市民參與一直是國際詩歌之夜的宗旨之一,他注意到,今年的觀眾席上人更多了,還出現了很多年輕人。
詩歌,這個在不少人看來已經較為小眾的文學樣式,似乎正逐漸回暖。
30歲出頭的彭敏是《詩刊》雜志的一名編輯。大學畢業后,熱愛詩歌的他如愿進入《詩刊》,如今已有6個年頭。“詩歌的發展正在走上坡路,整體質量不錯,能夠提供更多更優秀、貼近人們情感的好文本。”彭敏說。在他看來,現在愛詩的人增多了,“這與詩歌的傳播和口碑相關。《詩刊》每天都能收到上百封投稿。另外,許多官方和民間資本也在搭建平臺,愛詩的人有了更多的發表和參與渠道。”
青海湖國際詩歌節就是國內一個重要的詩歌交流平臺。自2007年創辦至今,每兩年一次的詩歌節已連續舉辦5屆,并和哥倫比亞麥德林國際詩歌節、德國柏林國際詩歌節等并列為七大國際詩歌節。
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是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的創辦人。青藏高原是詩歌的海洋,各民族發達的民間詩歌、口頭文學令吉狄馬加著迷。2006年,初到青海的他萌生了創辦詩歌節的念頭。“中國是詩的國度,過去是,現在也應該是,我們有這個文化底氣。”吉狄馬加說。而據青海省文化廳副廳長周斌觀察,這些年來,參與詩歌節的人一屆比一屆多,大家熱情很高。
在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聯合創始人張炫看來,詩歌的回暖并不令人吃驚。“當下的生活節奏快,人的內心總需要一些停頓。”
渠道
160萬粉絲、900多期推送……“為你讀詩”等新媒體為詩歌提供更多傳播機會
在北京工作的丁蘭每晚10點都會準時點開微信訂閱欄,收聽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推送的有聲詩歌。“聽詩的這幾分鐘是我一天中最放松的時候。”丁蘭說。
這幾年,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出現,給詩歌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間。“為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等專注于詩歌傳播的公眾號人氣頗高。
創建于2013年6月1日的“為你讀詩”目前擁有160萬粉絲,其中既有律師、醫生,也有餐館師傅、果園老農。之所以取名“為你讀詩”,張炫說:“有兩層含義,一是詩歌人人可讀,沒有門檻,二是強調去技巧化和表達真感情。”900多期推送,每期的閱讀量都能在12個小時內突破10萬。
推送的模式很固定:一位嘉賓朗讀一首詩歌,加上一幅圖畫、一首樂曲和一段點評。“每首詩都會考慮合適的聲音,在解讀的同時還會有對于圖畫與音樂的鑒賞,甚至還會介紹樂器。”張炫說,希望以綜合藝術的方式傳遞詩意。
邀請不同領域的名人參與讀詩,無形中擴大了詩歌的影響力。公眾號曾推送演員夏雨讀的詩作《我喜歡你是寂靜的》,有粉絲聽完后在夏雨微博上留言說,“我以前覺得讀詩特別老土,現在才發現原來這么有意思。”
900多期推送中,閱讀量最大的是百度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讀的《當你老了》。“一開始,我們推出的是大眾相對熟悉的詩歌,后來慢慢引入其他篇目。選擇的第一要素就是能否打動人,好的詩歌特別戳人,一下就能產生共鳴。”張炫表示,這也是所有受歡迎詩歌的共性。
張炫覺得,新媒體從技術手段上拉近了人和詩歌的距離,社交屬性極強的微信很適合詩歌傳播,“讀詩強調對象感,而且大部分詩歌作品很適合在手機上進行短閱讀。”
傳統詩歌讀物也嘗到了新媒體帶來的甜頭。
2013年7月,彭敏創辦《詩刊》雜志的微信公眾號,一個人運營至今,并堅持每天推送,已收獲17萬粉絲。“以前人們想看《詩刊》需要特地跑到郵局訂閱或郵購,今年10月起,我們嘗試微信征訂,花兩三分鐘就能買到《詩刊》,訂閱量增加了幾百份,也彌補了傳統紙質刊物訂閱量的小幅下降,所以《詩刊》的整體訂閱量不降反升。”彭敏說。
生存
線下活動、衍生品、贊助……詩歌和商業結合,有妥協也有啟發
詩歌再美也離不開資金的支撐。
“《詩刊》雜志有國家支持,還有其他活動、合作等經費來源。微信公眾號方面只有我一個人在運營,尚未考慮盈利問題。”彭敏說。
由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的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并不太關心盈利。“贊助要視情況而定,如果贊助方提的要求我們滿足不了,何必勉強。”宋子江表示,詩歌已經走了數千年,生存不是問題,但需要思考詩歌走下去的方式。“詩歌和商業結合,牽涉到各種妥協。”他說。
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的經費從哪里來?周斌介紹,主要靠政府投入,贊助比例很小。
吉狄馬加說:“如果簡單地考慮盈利,詩歌節的嚴肅性和品牌會被削弱。”因此,重要的詩歌節基本都由政府的文化機構舉辦。例如,麥德林國際詩歌節由哥倫比亞政府和議會支持、華沙之秋國際詩歌節由波蘭政府出資籌辦等。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從2012年開始舉辦“詩歌進入美術館”活動,邀請中外詩人談創作、讀詩、和觀眾互動,目前已經舉辦了30多場。館長高級助理于曉芹說,“活動都是免費的,盈利空間不大,期待有商家支持。”
與《詩刊》公眾號、詩歌節不同,前期要靠公司其他項目養著的“為你讀詩”已經基本實現自給自足。除了廣告,收入還來自線下活動和衍生品。“辦線下的音樂詩會,我們會有意識地開放部分位置出售,同時也嘗試推出一系列針對聽眾的產品,如有聲詩歌圖書等。”張炫說,“未來考慮推出短視頻、雜志書等,同時舉辦更多類型的線下活動。”現在公眾號的運營團隊有34人,大部分都是80后和90后。
彭敏覺得,詩歌不應再正襟危坐,而是找到合適的方法,進入百姓家。“愛情類詩歌很受大眾歡迎,可以推出一些詩歌偶像,畢竟詩歌已經太久沒有向社會輸出偶像了。”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詩歌。四川衛視推出一檔“詩歌之王”的節目,讓詩人作詞,歌手作曲,一起完成一首音樂作品。“讓詩歌參與到流行音樂的構建中,把詩人吸收到詞人的隊伍里去,本身就是一種商業邏輯。”彭敏說。
“爭議當然會有”,彭敏坦言,為了吸引受眾,公眾號有時會取一些有噱頭的標題。“有些讀者直接在后臺留言,覺得這樣做失去了文學堅守和理想,很惡俗。” 張炫也會收到一些讀者的反饋,“大家擔心一些表達方式會帶來負面影響,比如過度追捧、誤導受眾等。”
在吉狄馬加看來,出現圍繞詩歌的商業模式和營銷推廣是好事,“共贏嘛,但前提是出發點不能有偏差,詩歌的品質不能受影響。”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