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討文學史的空間維度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fā)布日期:2016-07-21 瀏覽次數(shù):次
作為知識譜系的中國文學史,是否已經完備?是否還可以有新的書寫角度和思路?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與《文學遺產》編輯部聯(lián)合主辦、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協(xié)辦的“空間維度的中華文學史研究”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60余位專家學者對此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
學者們認為,文學史既然是“史”,自然要按照時間的線索敘述其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和進程,截至目前的絕大部分文學史也是依照此模式敘述的。這種敘述強調了“時間維度”,空間維度雖然也包含在敘述之中,例如某位作家出生于何地,其文學活動在何地展開,甚至會注意到其作品和特定物理空間的關聯(lián)性,但是,由于“時間維度”的主導性,空間維度難以得到強調和凸顯,文學史的豐富性也因此而被遮掩,文學史的本來面貌也自然得不到真正的呈現(xiàn)。例如,同一時期乃至同一時間不同空間展開著文學活動,諸多與文學發(fā)展有關聯(lián)的個體文學空間的存在,在既有的文學史書寫中都沒有得到充分呈現(xiàn),文學史的立體圖景被按照時間的線性書寫方式所遮蔽。
與忽視“空間維度”相聯(lián)系,長期以來,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對象和重心都在“漢民族文學”,沒有自覺地將視野延伸到中國各個民族文學的范圍。這一點,特別明顯地反映在既有的各種中國文學史教材中。我們的文學史教材基本上是漢民族的文學史教材,對于其他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介紹得很少。在本次研討會上,學者們突出了對“中華文學”命題的關注。在中國歷史上,中華各民族既有互相間的戰(zhàn)爭、征服,最后仍然歸于統(tǒng)一,至今仍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文學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些還是民族文學的瑰寶,如《格薩爾》《江格爾》等史詩;同時,各民族文學又有互相學習、交流滲透的豐富的歷史事實,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學史”,顯示了中華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