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千年竹紙守護者 莊富泉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8 瀏覽次數:次
圖一
圖二
浙江富陽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竹紙制作技藝,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今年60歲的莊富泉是竹紙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如今,他正一手謀劃著將竹紙制作技藝和老作坊原封不動搬進他的土紙藝術博物館,保護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一手準備將他的工廠遷入新的工業園區,將他的機械化造宣紙產業做大。
莊富泉是浙江富陽人。富陽的造紙至少可追溯到魏晉時期。從唐五代時期我國出現竹紙始,富陽就開始用嫩竹為原料生產土紙,名曰“竹紙”。宋代時當地竹紙便以“制作精良、品質精粹、光滑不蠹、潔白瑩潤”而被譽為“紙中上品”,是當時朝廷錦夾奏章和科舉試卷的首選用紙,與井亭紙、赤亭紙并稱為“三大名紙”。清咸豐年間,莊家村出過頂級文化紙——簿坯紙。莊家村的元書紙還成為晚清時期的一項貢品。槽戶莊廷亨所生產的元書紙,銷往京、津、滬、杭、甬等大都市,而且還外銷日本、東南亞各國,深受客戶歡迎。
莊富泉的祖先從福建建陽遷到徽州歙縣,明代宣德年間又從歙縣綿潭遷來浙江富陽雙溪塢,以燒炭、墾荒種糧維持生計。明代萬歷年間,隨著人口增加、勞動力增多,燒炭使得山上的樹木越來越少,于是,他的祖先也學習生產土紙,還仿效歙縣造宣紙的工藝。
莊富泉的曾祖父莊玉璋、祖父莊渭林、父親莊安根世代做紙,一直傳到莊富泉。莊富泉生于1955年,自幼耳濡目染,也常去嘗試做紙。1971年初中畢業后,他便跟著父親學起了造紙。長期以來,富陽竹紙的生產技藝依靠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言傳身教是主要的傳承方法,有的工序必須從小學起,依靠個人悟性以及長期實踐才能掌握。為求工藝精湛,莊富泉常趁師傅休息時,偷偷加練“抄紙”(俗稱“撈紙”)的技術。手工造紙的三四十道工序中,這是難度最大的工序,全憑心頭感覺、手中功夫,“抄”出高質量的紙張。冬天紙槽結冰,雙手在水中作業,冰冷刺骨。三伏天,又要在溫度高達80攝氏度至100攝氏度的專用烘房內曬紙,要求運氣吹紙、手指靈巧、干凈利落。1978年,莊富泉已是生產隊里造紙的一把好手了。
“造紙這個活很苦,現在愿意做的人不多了。”莊富泉說,上世紀80年代,他曾毫無保留地將這門技藝傳授給村里各戶鄉親,但很多人在利益權衡之下,轉向了贏利更高的其他紙類的生產。
莊富泉卻不想讓老祖宗的寶貝在他這一代丟失,他選擇了堅守,同時也嘗試創新。他利用當地資源,以竹漿為主要原料,模擬宣紙流程,在傳統手工竹漿紙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大獲成功。其書畫紙可以和安徽宣紙媲美,落筆粗細自如,書寫暢如游龍,而且竹纖維制作的紙存留時間長,不易被蟲蛀,書畫家們非常喜歡。隨后,莊富泉又開拓出古籍書紙、掛歷紙、仿古印刷國畫紙、仿古國畫長卷扇面紙、羅紋宣紙等新產品(見圖二)。
莊富泉還是國內機器造宣紙的第一人。雖然機器宣紙占了公司總銷量的80%,但莊富泉最鐘情的依舊是手工技藝,他的廠房里至今還保留著紙槽、石磨、竹簾等最原始的傳統造紙工具,再現于此的還有“人尿發酵”“蕩紙打浪”等富陽傳統竹紙制作技藝。
“手工竹紙質量上乘,可貯存時間很長,這些都是化工機械紙所不能比擬的。”莊富泉說。他派師傅到本市的湖源、上里、禮源等地傳授竹紙生產工藝,還用請進來的方式培養省外的手工紙技術人員。他讓兒子莊丹楓從小接觸造紙,兒子讀高中放暑假,就讓他學習抄紙。
莊富泉也有他的煩心事。造紙行業是個高污染的產業,這些日子他正忙著將他的企業遷入工業園區,治理污染必須要做,但帶來的成本上升也是實實在在地存在著。不過,莊富泉對未來依然充滿信心。總投資2.7億元的土紙藝術博物館正在建設中,建成的博物館將融生產、展示、銷售于一體,以“工業旅游+文化旅游”的運營模式,傳承竹紙制作技藝,助推區域經濟發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