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邦在念詩花開——讀《張門才女》札記
欄目分類:國學(xué)資訊 發(fā)布日期:2016-07-18 瀏覽次數(shù):次
《張門才女》 [美]曼素恩 著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張紈英與王曦 張紅 《比屋聯(lián)吟圖》局部(左部)
我們一般所讀到清末士大夫家庭的女性,大多是刻板印象式的抽象概念表達。她們的所作所為,她們的矢志追求,也大多都在否定的范圍之內(nèi)。然而,讀了曼素恩(Susan Mann)所著《張門才女》之后,既往的朦朧感知在清晰的史實面前可能會有所顛覆與解構(gòu),起碼會動搖。就好像久悶的屋宇突然洞開了一扇窗,有一種開闊而明亮的新鮮感。
一
《張門才女》一書通過對張門三代女性的作品、地方志以及相關(guān)的回憶文章,復(fù)原了一個才華橫溢、勇于進取、有所擔(dān)當(dāng)且威儀從容的女性群體。她們即便艱難困苦也貧賤不移,無恒產(chǎn)之時也恒心滿滿。白氏姜氏婆媳兩代少寡,家境貧寒,但白氏斷然拒絕其子學(xué)藝謀生的建議,立誓也不能在自己手里把祖?zhèn)魇畮状x書的根苗給斷了!而少寡的姜氏因無依無靠而曾尋短見,后毅然與女兒以女紅為生,竭力供長子張惠言讀書。第三代媳婦湯瑤卿更是了得!丈夫張琦在外奮斗十余年,她留在常州,“冬無棉衣,朝夕不給,率四女刺繡以易米,恒不得飽,至屑米為粥,日一食焉”,雖說柴米油鹽醬醋茶難得豐足,但琴棋書畫詩酒花不能放棄……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張門才女們在艱難困苦的境遇中超乎尋常的毅力、隱忍、慷慨、寬容以及才干。
真真每臨大事有靜氣,家邦在念詩花開。僅湯瑤卿母女就詩卷蔥蘢,她有詩集《蓬室偶吟》,膝下張英、張珊英、張綸英、張紈英四女有《澹菊軒詩》《緯青詞》《綠槐書屋詩集》和《鄰云友月之居詩集》等問世,為天下所重。
這就是張門,這里男女老幼無人不詩,無處不洋溢著詩趣。試讀讀這些女子的詩句,如《讀秦良玉傳》:“象服珠冠一笑空,錦袍劍佩千秋壯!”;如《古劍》:“百戰(zhàn)雄心在,千秋寶氣揚。”一吐憂憤,豪邁千古,可見清末女子雖在閨中,卻并非只知錦繡在,盆景置廊亭,而是攜卷登山唱,流韻壯東風(fēng)!在綿延千古的中國詩潮中,豪放派詩歌在女子中,前有李清照后有秋瑾,而在張門才女中,我們聽到了如此熟悉而令人感奮的節(jié)奏與旋律。然而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們對此卻一無所知。
二
《張門才女》穿透文史資料縱橫交疊的間隙,讓主人公緘默已久的心靈秘史豁然開朗。如作者序言所說:“通過這些詩文集,筆者重構(gòu)了他們的人生,并利用其他現(xiàn)存資料探知他們不愿告人的秘密。”這是更深一層的心靈探險和精神挖掘。一般作者或許會滿足于高大上概念化地鋪排張門才女們?nèi)巳朔Q頌的美德,而此著則更進一步,試圖窺探她們優(yōu)雅的詩句或朝廷的授獎辭下所遮蔽的心靈秘史。在縈繞著每位女性的隱諱之中,我們偶爾能從一個不經(jīng)意的角落聽到她們哀傷的吶喊,比如張惠言的回憶打破了母親喪偶后痛不欲生的隱諱話題;包括更多張門女性資料中的其他緘默,如舍出陪嫁來的私房錢以濟家用,如提升家庭聲望并帶來實際或隱形收入的出售書法與刺繡作品等經(jīng)濟活動;這種深刻而微妙的揭示不僅僅限于女性,包括張琦對亡女詩集所寫的序言,就映射出一位父親那深隱的、只可為知者道而難為他人言的情感——對自己迷戀成功的自責(zé),對自己生活與功名本末倒置的痛苦反思,以及對寒士階層所承受的各種壓力的抗辯等等……
三
《張門才女》有著別致的寫作格局。曼素恩以全新的筆調(diào)刷新了學(xué)術(shù)著作的格局,她以致敬司馬遷的方式,對張家才女生平的復(fù)原采用敘述體,根據(jù)史料虛擬場景,呈現(xiàn)細節(jié),寫景如在目前。隨后用贊評的方式展開史學(xué)分析與評述,論說沁人心脾。這是一種文體的傳承與跨越。我覺得,用王靜安論說詩詞境界的原則,可借來贊譽此書的凝鑄。不同向度記錄下來的史料如同盲人摸象者在各自情境下真實的感受,而且具體場景的構(gòu)擬則使之在生命的全方位感悟中復(fù)原其原生態(tài)情狀。這種具體場景的活潑潑的生命從中迤邐而出,煥發(fā)出光彩,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端莊而沉默,卻不經(jīng)意間在吟唱中流露出掩藏在幾百年歷史深處的聲聲嘆息。
在書中,曼素恩意味深長地感嘆與發(fā)問:“張家才女們的生活是被其后的中外改革家們視為愚昧和落后的。但現(xiàn)在傾聽她們的故事時,我們不由要問:20世紀(jì)的‘新女性’究竟‘新’在何處?”事實上,對于人類社會而言,倘若只知變異而不知遺傳,那就是泉源截流,樹木斷根。雖說此后的20世紀(jì)這種受傳統(tǒng)影響的女性文化被受西風(fēng)東漸的新女性所拋棄,新一代的女性名望或許源自分赴日本歐美所掌握的新知識,然而在志氣、自信與創(chuàng)造力方面,她們都是張門才女的傳人。
(作者為陜西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