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并非儒學一家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fā)布日期:2016-07-18 瀏覽次數:次
近日,國學教育學科得以確立的消息不脛而走,成為了坊間熱鬧的議題。從學科建制的角度講,國學究竟指的是什么當然會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點幾乎是不容討論的。不過,在學理上,國學何謂卻是可以討論的。這無疑有助于我們在進行國學教育時增加幾分自覺性,使得我們對國學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不會天真地以為穿著長袍馬褂逛街就是在講國學了。曹聚仁先生當年就指出,如果“根本上沒有明白國學是個什么,也沒想到要去研究國學的原因,只不過因循的盲從,胡亂提倡些國學,做冒牌的圣人之徒”,那“是很危險的”。而前人比如被譽為最后一位古文經學大師的章太炎對國學的看法無疑具有豐富的借鑒意義。
從章太炎本人思想發(fā)展的歷程來看,“國學”作為內容當然是貫穿其一輩子的思想主題。從他入俞樾的詁經學社做學生起,直至臨終那一刻,他堅持的就是“飯可以不吃,學不可以不講”。不過,“國學”作為一個概念卻不是從來就在他的話語體系中獲得合法性的。早先,作為國粹派主將的章太炎是用“國粹”來指稱后來“國學”所代表的內容的。然而,不久他便將概念改換成了“國故”,并作有《國故論衡》。在第三個階段,才有“國學”的概念的提出。晚年,章太炎還會使用“國性”來稱呼國學。顯然,就這四個概念的使用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xiàn)出章太炎對“國學”的看法:“國粹”無疑顯示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崇敬之情。但是,它難以回答“凡是歷史上的就一定是好的嗎?”這樣的疑問。“國故”則似乎略微走向反面,認為傳統(tǒng)文化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似乎給人某種灰塵仆仆的感覺,比不上“國粹”的古色古香。“國性”所指當然也是歷史傳統(tǒng)文化。章太炎認為,中國當時面對強敵外逼,即便亡國了,只要國性存在,依然有復國的那一天。顯然,國性的含義是比較抽象的,不易把握。比較而言,“國學”的提法不僅中立,而且具體。以此為背景,我們似乎也能從“國學”立科而不是“國粹”立科的做法中體會出國家中正的態(tài)度。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