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路獨行——記古琴演奏家李祥霆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7 瀏覽次數:次
1957年,吉林省遼源市一名17歲的少年,只身來到北京,求學于當時琴壇領袖査阜西。自此,從受古琴音樂感召的少年到著名古琴家,李祥霆先生的藝術道路充滿了傳奇色彩和創造精神。
李祥霆,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名譽理事、伏羲琴院院長、中藝伏羲古琴文化中心理事長。精于琴、簫、詩、書、畫,善于即興演奏、即興吟唱,學術研究與專業教學交相輝映。已出版有古琴獨奏專輯唱片近30種,學術專著《古琴綜議》等4種及詩集《醉琴齋詩選》。
先生受教于査阜西、吳景略二先生,在傳承恩師們的精髓同時,細心研習管平湖先生的錄音。曾有學生問李先生琴風屬何派,李先生回答:査貌吳神管氣象。并作詩曰:“三峰至偉査吳管,鑄我琴心萬里程。”有前輩大師們的導引,李先生主動汲取傳統古琴文化精神,并立志改變長期存在的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印象。李先生的古琴演奏,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過人的音樂感悟、深厚的傳統根基、雅致的細節處理、精妙的情感表達,在眾多古琴演奏者中獨領風騷。
1989年至1991年,先生赴倫敦大學從事古琴即興演奏研究,完成了《古琴即興研究》一文。這項研究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恢復,更從美學角度提升了古琴音樂的語義境界,給“古琴音樂進入人心”提供了具有實際意義的途徑。先生的古琴音樂會,往往會在后半場進行觀眾命題的即興古琴演奏。這種“與君言語入琴聲”的以人為本的溫情和充滿靈性的藝術表演,與“高山流水遇知音”形成相對的場景。
李祥霆先生深諳琴與詩書畫等諸多藝術形態之間的呼應,明白只有詩情畫意滋養的古琴音樂才能展現古琴藝術的精粹。于是先生在自己的“醉琴齋”內,吹簫吟詩作畫寫字讀書思考交替進行。在一次音樂會即興演奏中,先生的簫聲以靈巧裝飾后的長音,劃破長空,繼而以悠揚婉轉典雅醇厚的敘述,準確表現命題,深入聽眾心靈,在劇場內開啟了無限的聽覺思維。早年先生習練素描,又隨溥雪齋先生、潘素女士學習國畫。幾十年不懈的習練,先生的書法作品堅守嚴謹傳統,卻不掩“風骨爛漫、天真縱逸”之態。先生先后在倫敦大學綜合美術館和福州畫院成功舉辦個人書畫展。先生素有雅興,吟誦不絕,《醉琴齋詩選》欣然而成。李先生的古琴藝術是這樣被傳統文化“富養”著!
“只要是有利于古琴發展和傳播的事,我都可以做。”先生總會這樣說。據先生自己粗略估計,在國外以及港澳臺已經舉辦50多場個人音樂會,國內也有不止20場。先生認為古琴可以“涵天地之所有,秉古今之所懷”,其藝術本質是真誠、善良、美好。因此他提出自己的“琴道”說,闡明了古琴的至真境界:“宣情理性、至善至真、美合天地、妙亙古今。”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