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歷代字體檢索數據庫》:備份古老書法藝術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7 瀏覽次數:次
將光盤加載到電腦,輸入一個“中”字,剎那間,屏幕上布滿了各式各樣字體的“中”:漢代的靜穆端嚴、南北朝的含蓄灑脫、盛唐的雄強博大、宋代的率性自我、元代的溫文秀媚、明代的瀟灑疏淡、清代的古質樸茂,還有甲骨文、金文、陶文字、錢幣文字、印章文字、鏡銘文字……那些帶有歷史遺澤的古老字跡,被帶入了數據化時代,滿血復活,漢字發展的軌跡一目了然。
這個文化部立項的《中國漢字歷代字體檢索數據庫》(開明文教音像出版社出版),是由書法家容鐵主持研發的。
作為世界上唯一保持完整傳承的文字,漢字筆畫分布勻稱,其長短與疏密相互制約,產生和諧的美感。漢字不僅是漢文化的載體和容器,為中華文明的積累、傳播立下了不朽功勛,而且本身還保存著豐厚的信息——在社會大動蕩時期,文字往往異常混亂,而一統的新王朝為鞏固中央集權,必然會對文字加以干預:秦始皇規定小篆為官方字體;漢朝改用蠶頭燕尾、展翅欲飛的隸書;盛唐則選擇了形體方正的楷書。不同書寫工具也影響到漢字的風格:用利器鍥刻的甲骨文遒勁剛直;鑄刻于青銅器上的金文筆筆中鋒;毛筆和柔軟的絲帛乃至宣紙相遇,中國書法進入了一個漫長的繁花似錦時期。清·劉熙載曾言:“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歷代書家那些充滿個性精神風范的墨跡想起來就令人心醉心折: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的行書,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和趙孟頫的楷書,懷素的草書……
隨著漢字數字化,一方面,這些書法杰作的傳承面臨斷流;另一方面,在中國軟實力的輸出中,古老而又年輕的書法藝術不應缺席。容鐵說:“10年前我在法國的時候,很多外國人認為漢字是日本人創造的,因為人家不斷去盧浮宮辦書法展。如果自己不傳播,文化的源頭也會被忘記、被漠視!”
容鐵生于江蘇古城鎮江,他6歲學習書法,15歲學繪畫,16歲學篆刻。曾受教于林散之、沙曼翁等名家。如今,他已是中國書協理事、中國美協理事和西泠印社社員,卻不滿足于只成為書法、繪畫大家。他說:“不站在民族的立場和高度看待問題,遲早會被歷史所淘汰。”2008年汶川大地震,1700年歷史的羌族文獻遭受滅頂之災,讓容鐵警醒:假如早早做了數字化備份,就不會有這么慘痛的損失!
早在1996年,他就做了“中國書法大字典”光盤。兩年多前,他又提出了數據庫項目,并為此放棄了對書法的鉆研及每年上百萬元的書畫收益,每天至少工作7個小時,視力嚴重下降,終于完成了含9500單字、漢字重文約12.2萬余字的數據庫。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今書法名作既可整篇欣賞,也可單字查詢,他也被媒體譽為“中國書法數據庫建設奠基人”。數據庫發行以來,受到了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的熱誠歡迎。容鐵說,他們正在做網絡版和手機版,以方便學習和使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