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巡禮·天津大學:爭做傳統文化的傳承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5 瀏覽次數:次
天津大學自動化學院學生張百慧,最近對“塤”這一古老的樂器著了迷。
暑假里,她和“時光掠影實踐隊”的同學們專程到西安做“塤”的專題調研,回校后,制作了一部紀錄片《尋·塤》,并分享到網絡媒體平臺上,引起廣泛關注。眼下,張百慧又在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的支持下,準備將“塤的保護和傳承”作為一項課題進行深入研究,爭取做出一個“像樣的成果”。
像張百慧一樣,在天津大學,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到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中來。
走出校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世代相傳的‘陰氏工坊’里,塤的傳統制作工藝呈現在我們面前:拉胚、刻繪、打孔、調音。經過一道道工序之后,悠揚的曲調從制作者的唇下流出,隨著指尖躍動——那一刻,透過攝像機的鏡頭,我們仿佛看到了跨越千年的古老音符所鋪開的恢宏史詩長卷。”“時光掠影實踐隊”隊員張競爭向記者講述著他們拍攝紀錄片時的情景。
目前,天津大學已有30多支以“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大學生實踐隊伍。濰坊風箏、敦煌手鼓、朱仙鎮木版年畫等,都成為他們關注的對象。僅在今年暑期,他們的足跡就遍布大江南北10多個省份。建筑學院還組織了4支專業隊伍,分赴沈陽福陵、河北蔚縣等地進行古建筑測繪。
“傳承、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我校學生的自覺行動。”校黨委宣傳部部長雷鳴說,“同學們走出校園,用雙眼去發現,用心靈去體驗,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樹立起了強烈的文化認同與自信。”
最近,白昕艷和葛學涵兩位同學正在籌劃建立一個手工制作社團。假期里,她們跟隨“濰坊深處覓紙鳶”實踐隊來到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和楊家埠民俗大觀園,體驗了風箏的手工制作過程后,她們便著了迷。返校后,倆人決定組織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探索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保護路徑。
天津大學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源于該校對校園文化的著力營造。近年來,天津大學大力發展藝術教育,充分發揮校史博物館、王學仲藝術研究所、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北洋大講堂”“海棠季”等文化載體的引導功能,以其“真善美”的內涵滋養學生的心靈,從而使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體。
從我做起,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孟蕾是建筑學院2012級的本科生,今年暑期,她和40多名同學一起來到沈陽福陵進行古建筑測繪實踐。
福陵遠離市區,為了提高測繪效率,他們在一個軍營駐扎下來。天剛蒙蒙亮,他們就要背上測繪儀器前往福陵,直到太陽落山才能返回駐地。吃過晚飯后還要繪圖到深夜。“古建筑多是木質結構,會隨著時間的遷移發生自然損毀,需要定期修護。”孟蕾說,“我們測繪而成的圖紙經過完善后,將會被納入文物保護檔案,成為國家重點文物搶救性維護的重要依據——這是一項多么有意義的工作啊!”
“除了為傳統文化保護提供實用性的數據,我們這些學生實踐隊伍還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盡己所能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學生劉克嘉立志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今年暑假,他組織同學奔赴河南開封等地調研朱仙鎮木版年畫和汴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彩云之南,乘鳳擷羽”學生實踐隊在大理鳳羽鎮調研文化產業發展現狀時,發現當地基礎教育比較薄弱,隨即展開支教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還特別融入剪紙、民族舞等傳統文化。
如何有效地保護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天津大學很多學生關心的話題。化工學院的張悅同學在假期里針對敦煌石窟藝術保護進行了調研。她認為景區內泛商業化現象,對石窟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構成威脅。她在調研報告中寫道:“我們青年學生應該主動承擔起這一光榮的責任,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探路求解。”(本報記者 陳建強 本報通訊員 管虹 張昊)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