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江蘇省道教界開展道風建設的幾點感悟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4 瀏覽次數:次
教風,是宗教展現在人們面前的表象,也是宗教徒觀念、道德的顯示,更是宗教徒信仰的表達。道教習慣稱教風為“道風”。近年來,江蘇道教界注重道風建設,建立道風建設長效機制和監督機制,提升教職人員信仰層次和精神境界,樹立了江蘇道教新形象。
道風建設是道教振興的基石
道風,是道教向外的綜合呈現,是道教宮觀等道教文化展示窗口的直觀展示,也是道教徒整體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和宗教實踐水平等的綜合展現。歷史和現實的實踐都表明,道風建設關系到道教社會形象及社會影響力的樹立,關系著道教的興衰,是道教振興的基石。
有些宮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曾經在地方道教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落實,宮觀殿堂煥然一新,但因為不注重道風建設,道教徒衣著邋遢,宮觀管理混亂,財務制度不全,宮觀的信眾逐年流失,逐漸失去了在地方宗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而有的宮觀,雖然只是地方小廟,但注重道風建設,宮觀內部管理有序,整潔肅穆,觀內道長道裝齊整、舉止有禮,逐漸得到越來越多信教群眾的認可。蘇州相城區悟真道院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悟真道院是目前相城區唯一正式對外開放的道教活動場所,主要供奉陽澄湖西岸民眾的保護神顧愷之。2009年之前,悟真道院發展緩慢,周邊信教群眾也有一些怨言。2009年之后,蘇州市道協同相城區民宗局合力推動悟真道院成立新的宮觀管委會。管委會積極致力于宮觀的道風建設,一方面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宮觀管理,增添道教文化氣息,使悟真道院面貌煥然一新;另一方面加強全體教職員工的學習,不但提升了教職員工的整體形象,同時也提高了其理論水平和思想境界。經過幾年的努力,悟真道院在信教群眾中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不僅吸引了相城區及周邊常熟、工業園區等地的信教群眾,上海、無錫等地的信教群眾也慕名而來。
外樹形象是基礎
道風是道教徒、宮觀乃至道教整體予人的直觀印象,是人們認識道教最直觀的途徑。它反映在道教徒的言談舉止、精神風貌和工作作風之中,也反映在宮觀內部環境、對外交往等方面,還反映在道教服務社會,解決信教群眾信仰需求上。因此,加強道風建設,是對外樹立好道教形象的基礎。它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
一是道教徒的形象樹立。道教徒是道教文化的傳播者,也是道風的展示者,道長的衣著外表是否整潔,言行舉止是否得體、正派,不僅是個人修道水平的直接體現,更是外界了解道教的一個窗口。一個地方、一個宮觀的道長衣著邋遢、儀表不整、言談無理、舉止粗暴,甚至借教斂財,不僅有損其自身形象,也有損道教的形象。因此,道風建設首先必須關注道教徒個人的形象建設。以蘇州玄妙觀為例,早在2001年就提出道教徒每天必須穿道服、佩戴道巾,每天必須參加太極拳晨練、做早課,并開展“三個一工程”,即要求每一位道士必須掌握一套太極拳,學會一套武當劍,會背一部《道德經》,經過幾年來的堅持,玄妙觀的道風得到了顯著提高,給信教群眾和到訪的游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二是宮觀形象的樹立。宮觀是道教文化的載體,也是對外展示道教文化的主要窗口。宮觀建筑是否依規如儀,內部環境是否整潔,宮觀宗教活動是否如儀舉行等等,都是道風的體現,也影響著社會對道教形象的認識。有些宮觀在殿堂建筑、神像擺設上隨心所欲;有的宮觀外表雖然美輪美奐,宮觀內環境卻是臟亂差;有的宮觀早晚功課等從不進行。這些都極大地損害了道教在信教群眾中的莊嚴、美好形象。因此,道風建設要求宮觀依規如儀地建設宮觀、供奉神像,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保持內部環境整潔,依法如儀地開展活動。
三是道教整體形象的樹立。道教形象的樹立,不僅在于宮觀和個人,還在于道教作為一個整體,在利益信眾、服務社會方面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滿足信教群眾信仰需求的能力,以慈善、養生等思想服務社會的能力。有些地方的道教,在發展中一味注重宮觀經濟的發展,在自養經濟提高后,又盲目地興建宮觀殿堂、裝飾神像,而不注重回報社會、服務社會,這與普通的營利性組織又有何異?也因此,樹立道教形象還需要充分發揮道教濟世利人的思想,以有益當今時代發展的思想服務社會。鎮江句容市道教協會就是典型的例子。句容道協一直致力于道教慈善事業的開展,不僅立足句容本地開展敬老、扶貧、助殘等慈善活動,多年來還先后在陜西、江蘇、江西、貴州等省的貧困地區捐建希望小學十多所。另外,句容道協還立足道教自身特色,積極探索道教服務社會的新途徑,通過養生、書畫、旅游、環保等途徑服務社會建設,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
內強素質是核心
“思想決定高度”,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取決于個人的思想涵養;而一個宗教的對外形象,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文化內涵。因此,道風建設在以外樹形象為基礎的同時,更應該注重以內強素質為核心。
道教最核心的內涵是對道的信仰,它的所有文化都是建立在對道的信仰之上。道風作為信仰的表達,其好壞取決于信仰的堅定程度。因此,加強道風建設,內強素質,必須以信仰建設為根本。如果失去了對道的信仰,就無以為道教。現實中,很多有損道風的行為和現象,其根源恰恰是信仰淡薄。因為缺失了對道的信仰,正信不再,自然無法正行;正行不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必會滋長,拉幫結派、營私腐化等必會蔓延。也因此,道風建設必須以信仰建設為根本,通過正信正行,加強道教的內涵建設。
道教的信仰是通過各種文化形態來展現的,無論是道長服務信徒的能力,還是道教服務社會的途徑,都要立足道教文化,以道教優秀的文化為基礎。內強素質,一方面需要加強道眾的學習能力,提高道眾的綜合素質和解決信教群眾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還需要深入挖掘道教傳統文化,弘揚道教有益當今社會發展的優秀思想,探索道教服務現代社會的新途徑。在這方面,金壇乾元觀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乾元觀近年來積極致力于道教文化的弘揚和道教徒自身素質的提高,先后舉辦了第十屆道教音樂節、茅山乾元觀與江南全真道國際學術研討會等一批弘揚道教文化的大型活動,與南京大學等高校及社會各界道教研究專家、學者保持聯系,經常性開展道教徒培訓班,并充分發揮其道教音樂的特色,多次赴歐洲、東南亞,以及香港、臺灣、澳門地區演出。這一系列“內強素質”的文化活動,使得乾元觀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道教信徒紛紛來此朝拜,其宮觀建設也得到了一步一步的堅實發展。
制度建設是保障
加強道風建設,還需要制訂完備的制度予以保障。作為社會成員之一,道教徒面對各種復雜情況,即便能夠自律,也完全可能發生一些影響道風的個案,所以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化機制,才能確保道風建設的順利進行。
道風建設的制度保障首先是道教戒律。因此,進行道風建設必須積極開展對于道教戒律的研究。應根據歷史的、傳統的道教戒律,結合當今道教的發展實際,補充適應現代社會的規戒條文,在全體道教徒中嚴格執行。
此外,還要注重宮觀管理制度的建設。要不斷完善《宮觀管理制度》、《道職員工管理制度》、《宮觀財務管理制度》、《道教徒學習制度》等宮觀管理制度,明確各項工作的法度,并嚴格貫徹執行,從而保障整個宮觀在正常、有序的軌道上運行。
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政府多次提到要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道教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打鐵還需自身硬”,道教要抓住這一機遇就需要從自身著眼,加強道風建設。只有做好了這項工作,道教才能不斷地提高社會公信力,得到廣大信教群眾的認可。通過外樹形象、內強素質,并利用制度規范各種行為,確保道風建設的長效化、規范化,全方位做好道風建設工作。
(文/黃新華 郭 亮,作者單位為蘇州市道教協會、江蘇省宗教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