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6wcse"></rt>
  • <pre id="6wcse"></pre>
  • <s id="6wcse"></s>
  • <s id="6wcse"></s>
  • 當前位置:主頁 > 武當文化 > 國學資訊 >

    正一道教當代發展之管見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4   瀏覽次數:

      來源:《江蘇道教》

      正一道教薪火相傳近1900年歷史,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然而,當代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對傳統宗教產生前所未有的沖擊,可以說機遇與挑戰并存,正一道教如何契時契機順世應變加快發展是我們亟待探討的課題。上海“首屆正一道教研究國際學術會議”開展對正一道教歷史與現狀的深入探討可謂恰逢其時,極具現實意義。下面,我著重就當代正一道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未來趨向及重點工作談幾點認識,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當代正一道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中國融入全球化浪潮,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社會生活發生著深刻而廣泛的變革,道教發展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一) 從世界思想文化的發展趨勢來看,二十世紀西方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由于人與自然分離的指導思想也導致現代工業文明的危機,出現了能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人的心性和物欲惡性膨脹等等弊病。正是在這一危機中,西方人才開始回過頭來注視幾個世紀以來幾乎被他們遺忘的、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的東方文化。而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文化尤為引人注目。當代著名的人文主義物理學家卡普拉指出:“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態智慧,它強調在自然的循環過程中,個人與社會的一切現象和潛在兩者的基本一致”。而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的世界范圍內的道教文化研究熱潮也恰恰說明:道教所提倡的自然人文主義精神正是克服近代西方工業文明危機的一劑良藥。

      (二) 從世界范圍的宗教熱潮來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復教熱、創教熱、殉教熱、信教熱蔚然興起,此起彼伏。宗教熱潮給人兩個深刻的印象:其一,經濟科技越發達的國家宗教越熱;其二,青年一代與社會高層次者、知識高層次者的宗教向度越來越強烈。現實似乎向我們昭示: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并不能解決人們的精神需求——終極價值問題,反而同時又在促發人們尋求一種真正的道德秩序和心靈安寧的天堂。在這種熱潮背景下,道教煥發出無窮的魅力。據1999年2月24日《參考消息》譯載英國《泰晤士報》所刊《信奉道教的一代》的報道說:有些西方人為尋找心靈的幸福與和諧,出現了“信奉道教的一代人”。這說明,道教完全有可能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這也是道教發展的方向。

      (三) 從國內的宗教工作形勢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社會穩定發展,拓展了宗教工作的新局面。就道教工作來說,發生了三次較為明顯的轉化:一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宗教問題上撥亂反正,開始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之后對宗教問題的正確方針和政策逐步得到恢復。中共中央1982年(19)號文件(《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理論、政策基礎。這些都為道教從一片廢墟中恢復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宗教政策得以落實,道教組織、宮觀道教活動相繼恢復。二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中國經濟全面轉向市場經濟。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下,中共中央、國務院根據宗教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要求“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一切為道教的全面復興提供了根本的社會基礎。三是2005年《宗教事務條例》公布實施,宗教事務逐步納入法制管理軌道,中共十六大工作報告強調“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中共十八大報告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為道教發揮宗教功能全面融入當代社會生活指明了方向。

      (四)從道教自身發展來看,我們首先要肯定三十多年來道教界高舉“愛國有教,團結進步”的偉大旗幟,在政策落實、人才培養、教制建設、學術研究、社會公益、對外交往等方面作了大量積極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同時我們又不能不看到,道教的現狀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其自身存在的許多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根本解決,必將貽害無窮。國家宗教事務局王作安局長在中國道教協會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上講話指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道教雖然不斷得到發展和取得進步,但仍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教職人員文化水平偏低、人才培養嚴重滯后、道教組織很不健全、宮觀管理體制不順、道風建設力度不強、部分宮觀商業化傾向明顯等等,與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期待還有相當距離,與道教自身所肩負的使命還很不適應。對此不能麻木不仁,一定要有危機感,樹立憂患意識。中國道教協會第八次代表會議肩負著承前啟后、振衰除弊的歷史重任,希望與會代表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認真思考中國道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明確發展方向,找準主要問題,確定工作重點,提出有效舉措,努力開創道教健康發展的新局面。”王局長有的放矢,尖銳地指出影響道教健康發展的因素,我們應著力予以解決。

      我們只有對道教面臨的有利形勢和存在的不利因素有個清醒的認識,才有可能正確地把握道教發展的方向、明確工作的重點。

      二、未來正一道教發展的趨向

      道教作為一定形態的思想信仰體系,作為一定形態的文化體系,作為具有統一思想信仰的人們構成的社會實體,如何在信仰、社會、文化三大層圈中保持均衡發展,是我們最為關心的問題。我們認為,正一道教的發展至少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趨向。

      從信仰的層面上來講,道教作為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是以解決社會人生問題為目標的。然而,明清以來道教義理思想發展緩慢,特別是清末民國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道教受到猛烈沖擊卻缺乏順勢應變的得力舉措。最為顯著的一點就是教義思想嚴重脫離生活實際。再加上明清以來形形色色的民間會道門靠攏道教,或吸取道教之修煉功法,或運用道教之經書、符咒,或奉道教之神仙為祖師,使道教與民間秘密宗教混淆不清而發生粗俗雜亂的現象,影響了道教的正常傳播和發展,傳統道教漸呈現衰微的趨勢。有鑒于此,道教契時應機提升信仰創新教義,是道教復興的必然趨向。

      2000年在廬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上,張繼禹道長提出了“生活道教”的理念。“所謂生活道教,就是要在發揚愛國愛教、仙道貴生、慈愛和同、濟世利人等優良教義思想的基礎上實現道教關愛現實,利益人群,傳揚真道,福臻家國,修道成仙的價值理想。將道教信仰落實于生活,將道教精神圓融于生活,運用道教的智慧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從而覺悟人生,升華人生,圓滿人生。生活道教指的是生命形態的全部,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張繼禹《踐行生活道教德臻人間仙境》)我非常贊同張繼禹會長的教義創新,我認為這是繼民國年間陳攖寧先生“新仙學”之后,道教理論的又一新進展。建設生活道教是一個綜合的體系,其核心應該是構建道教義理新體系。當然,這種體系是建立在繼承道教信仰傳統之上的,“道德神仙”的根本宗旨是不容許動搖的。在此基礎上,義理思想應該適應社會生活實際、適應時代發展要求而有新發展、大發展。作為生活道教的倡導者,我們應該高揚道教作為生命宗教入世而超世的精神,緊緊圍繞“道教信仰什么,為什么信仰,應該怎樣去做”回答現實社會人生問題。目前,繼承傳統與革新教義應該并重。我們不應該一提“繼承傳統”就固步自封,也不能一提“革新教義”就妄自菲薄。針對當前道教教職人員中某種程度上存在的“在教不懂教”、“在教不言教”的時代弊病,努力學習繼承道教優良思想信仰傳統的任務似乎更加艱巨。

      從社會層面來講,道教作為一個包括教團組織、信徒、制度、設施、財產及宗教活動等要素的社會實體,有出世之道,有入世之道。道教的“入世之道”歷來被視為治國安民之大術。“致太平”的政治思想,“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等等,向來被有為的君王所推崇。漢初用“黃老無為”思想治國而達“文景之治”,即為其成功的典范。歷史上,道教有為的高道也往往成為社會改革的推動者,如姜子牙扶周、張良佐漢、諸葛亮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劉伯溫策仗青田而一統中原、邱處機“一言止殺”救黎民而出水火等等,都是從道教的角度反對戰爭和暴政,促進社會進步和安寧的典范。當今,中央強調“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也是正一道教服務社會的方向。

      道教有重倫理的光榮傳統。在道教的倫理道德觀念中,保存了許多中華民族的美德,如以德為本、以德為行,抑惡揚善、上善若水,孝敬父母、敬老恤孤,又比如施藥治病、憐貧憫疾,助人為樂、助學興教,再比如謙虛謹慎、慈儉濟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勞動自養、自食其力,淡薄名利、和光同塵等等。道教的這些道德倫理思想,具有普世倫理價值,有益于和諧社會建設,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設,應該大力倡導。

      道教作為一個社會實體,“法侶財地”是修道者四要素,其基本單位是宮觀。宮觀經濟是道教事業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也必然會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經歷了社會的巨大變革,封建時代宮觀經濟的基礎已經蕩然無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大力發展宮觀經濟是我們面臨的新情況,也是正一道教發展必然要解決的新問題。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道士不能變成唯利是圖者,宮觀不能變成商場”(原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語),宮觀經濟的發展應以道教信仰和國家法律為準則,要堅決抵制各種違背信仰和違背政策法規的經濟行為。

      正一道教的民間性也為道教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歷史上,正一道教就是從民間道教走向正統道教的。道教產生的過程就是古代民間信仰與道家理論相結合的過程。因此,道教與民間信仰接近,與民眾文化交滲。除了前面提到的道教與民間秘密宗教混淆不清而發生粗俗雜亂的現象等消極影響外,正如著名道教學者、中央民族大學牟鐘鑒先生所指出:“道教的健康發展可以帶動民間信仰走向正規和高層,又能豐富大眾文化的內容,形成良性的互動。”從這種意義上來講,中國道教精神的復蘇,唯有走進知識分子階層、走向廣大農村地區才能使道教返樸歸真。

      從文化的層面上來講,道教文化即在闡揚道教基本信仰及義理中,與哲學、倫理、文學、藝術、醫藥、養生、化學、數學、天文、地理、建筑乃至政治、經濟、軍事、民族關系、民族心理、社會習俗等發生關聯,而共同建構的有道教義理色彩的文化體系。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國文化之根,是諸子百家學術的總匯,幾千年來與中國的社會變革、歷史發展息息相關,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文化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延續行、繼承性,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離不開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化全盤的、盲目的決裂,不僅是不應該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傳統文化是新文化誕生的搖籃和發展的基礎。在當前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形勢下,道教文化也存在一個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面向世界博采眾善的問題。

      道教文化應該在世界文化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許多人可能并不信仰道教,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熱愛道教文化。道教未來的大發展并不僅僅是發展多少教徒,而是讓越來越多的人熱愛道教文化,發揮文化軟實力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

      三、當前正一道教亟需加強的幾項工作

      針對當前道教面臨的形勢,我們既要看到發展的良好機遇,又要清醒認識到在當前我國的五大宗教中,道教實力最弱,顯現衰微趨勢。面對社會空前聚變和激烈競爭,道教若不能順時應變,仍然可能陷入自侮人侮的危機。因此要樹立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切實加強人才培養和宮觀建設,加快教制建設和教義革新,加大文化宣傳和社會公益等。

      (一) 加強人才培養和宮觀建設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才是興道之基、弘道之本。要牢固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理念,把培養高素質人才作為當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造就人才遠非易事。那么,怎樣才算道教人才呢?當代著名的正一道教領袖陳蓮笙道長在《道風集——道教的發展和道士的修養》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具體的標準,即:“有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赤子之心;有堅定的道教信仰;有遵紀守法的道德水準;有精通宗教生活的道學修養;有中等以上的文化水平;有參與社會生活的活動能力;有適應當代社會生活的創造能力。”這七個方面的要求,顯然是陳道長作為道教前輩針對道教現狀對青年一代道友提出的殷切期望,是成為一個合格道士的基本要求。現階段,我們應大力培養這樣的道教人才,結合“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群眾中有威信、關鍵時起作用”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支宮觀管理、講經弘道、修持修養、學術研究、國際交流、道教教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道教人才隊伍。

      人才的培養靠教育。道教教育工作近三十多年來取得長足進展,中國道協六屆二次常務理事會曾經專題研究道教教育工作,做出建立宗教院校、省級道協、宮觀三級教育體系的決議。上海道教學院已經開辦了五期專科班本科班專門培養正一道教人才,江蘇道協和各地市道協宮觀也結合實際情況開辦多期培訓班,初步緩解了道教教職人員青黃不接的狀況。但正一道教教育工作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譬如,在道教院校教育中,如何突破經費、設施、師資、生源、教材等幾大瓶頸問題,這需要教內外協同努力。

      加強人才培養工作,還應大膽啟用道教人才,設法留住人才,盡量減少人才外流。應當在各級道教協會和宮觀管理組織中建立起開明的、民主的人事原則,同時制定必要的、具體的人事制度和生活保障制度,以保證對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大膽選拔,為高層次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減少優秀人才的流失。例如:在工作崗位上和職務安排上可以破格任用,在提高生活待遇解決實際困難方面有所偏重,甚至可以學習高校或高新區人才引進等成功的社會經驗。總之,要按照道教人才成長規律,創新體制機制,培育良好環境,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工程,既注重內部培養,又注重外部引進。

      要加強和諧宮觀建設。宮觀是道教信眾信仰皈依的場所,是展示道教文化的窗口,是道眾清修之地。道教的固本培元重在宮觀管理,道教的持續發展重在宮觀建設。正如國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長在中國道教協會第八屆全國代表會議上要求的,“要通過開展創建“和諧宮觀”活動,推動宮觀的制度化、規范化管理。制訂完善各項學習制度、清修規戒,探索叢林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相結合的宮觀管理新途徑。按照有關規定,認定道教教職人員,任免監院、住持,禮聘方丈。制定既承繼傳統、又適應當今道教發展的清規戒律,規范道眾言行,整頓道風道貌,樹立道門良好形象。按照國家宗教局頒布的《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規范財務管理,用之有度,回饋十方,做到公開透明,自覺接受監督。要秉承道教中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傳統,抵制打著道教旗號故弄玄虛、神乎其神、違背科學和道教正統傳承的現象。要以廟為家,但不能以廟養家,道俗有別,反對社會親朋插手廟內事務。抵制商業化傾向,倡導文明燃香,杜絕各種封建迷信活動,把宮觀建設成為環境幽雅、清凈莊嚴、和合共住的道場。”

      (二) 加快教制建設和教義革新

      關于教制建設,我們主要從正一道教的規戒制度和宮觀管理體制兩方面來考慮。每種道教規戒制度的產生都有其社會背景和時代特色,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縱觀道教的歷史,道教是在不斷革新以求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近代關于道教的變革,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道協第二屆會長陳攖寧先生在政協全國委員會三屆三次會議上發言指出:“我對于這個問題也有兩種看法,一是道教的形式,一是道教的精神。即如出家與在家、蓄發與剪發、吃葷與吃素、道裝與便裝,以及齋蘸祈禱、誦經禮懺各種科儀,這些都是道教的形式;又如氣功療病、動功健身、靜功養性、藥食延齡,其他高深的如內丹、外丹、老莊哲學,尚未包括在內,這些都是道教的學術,而道教的精神也就寄托在這些學術上面。形式隨著時代的進化,不敢保證他永久不變;學術因為群眾所需要,非但能夠長遠流傳,而且將來還可以逐漸發展。”事實上,道教的形式已經發生了、而且正在發生著變革,這在道教規戒制度上體現得最為顯著。許多有識的高道也正著手道教的變革。原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陳蓮笙道長以“正在順應時代變化的道教”來概括改革開放以來道教當前的階段。他提出了上海地區道教面臨改革的五項課題,其中“二是宗教生活必須做出新的調整”、“三是教徒戒規必須符合時代要求”、“五是在團體和宮觀管理中,借鑒社會成功經驗”等等,這些課題不僅是對上海,而且對全國道教也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傳統的道教戒規制度有許多是需要繼承的,例如“三皈依戒”,皈依道、經、師三寶是每個信徒必須持守的,而那些有違國家法律和當代社會倫理、束縛道教發展的規戒制度則應予以揚棄和革新。疏理傳統的規戒制度,制定符合時代要求和社會實際的新規戒制度是當前一項緊迫的工作。

      民國以來,宮觀傳統的十方叢林、子孫廟管理體制受到嚴重沖擊,已經名存實亡。探索叢林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相結合的宮觀管理新途徑,在宮觀管理中借鑒社會成功經驗,已經成為一項常態化的工作。事實上,許多地方的正一道宮觀已經在探索新機制,譬如,現代化財務制度引入宮觀財務管理、香港宮觀管理模式等等。當然,這方面的工作尚有待進一步加強。

      此外,新道裝款式設計在長三角地區、福建等地也已經悄然啟動,這也是統一道裝,樹立道教形象的一項重要舉措。

      (三) 加大文化宣傳和社會公益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道教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以宮觀為載體,以道教文化和慈善公益為兩翼,慈善度人與文化濟世相輔相成是當代道教發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道教界對道教文化的研究宣傳工作尚不盡人意。無論是研究宣傳的廣度,還是研究宣傳的深度,都亟待加強。

      道教文化研究工作需要做出建設性規劃,需要培養扶植研究方面的專才,既要講質,也要講量,教內上下協調、互相支持。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把握幾項原則:首先,站在道教的立場上研究道教,切實地把握和深入理解道教文化的本質內容,而不是只在外部特征上浮光掠影、走馬觀花,還道教以真實的面貌。其次,必須站在時代的高度上審視道教文化,堅持古為今用。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是機械地復古,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也并不是盲目地照搬,而必須根據新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需求,進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創新和發展。第三,著眼于道教文化建設,面向世界,博采眾善,廣泛吸收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用以彌補道教文化中的某些欠缺。道教具有虛融的品格,善于吸收優秀的文化成果。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激烈交匯、碰撞、融合中,我們道教文化也要不斷吸收,不斷變化和更新。在繼承傳統道教文化精華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將之熔為一爐,建設道教新文化。

      道教文化宣傳工作應引起高度重視。行“不言之教”是道教的傳統,然而當今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對道教相對封閉的傳教方式提出挑戰。道教的生存與發展,需要社會的理解和認同,而理解道教,許多人又是從認識道教文化開始的。所以,道教文化的宣傳工作非常重要。從宣傳的對象來講,我們既要向教外的人積極宣傳,讓他對道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以取得他們對道教事業的理解和支持;又要向廣大教徒宣傳,以提高信徒的道教素養,堅定其信道、修道、弘道的信心。從宣傳的方式來講,講經布道、著書立說、印贈善書等傳統方式固然應該堅持,但我們也應該開拓思想,充分利用互聯網絡、影視廣播報刊等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從宣傳的內容上來講,我們應針對現實問題,針對不同的對象層次、針對不同的信仰層次靈活掌握宣傳內容,以利于聽眾所接受。總之,我們應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大力宣傳道教文化,改變道教不重自身宣傳的被動局面,讓更多的人正確認識道教文化,進而熱愛道教文化。

      三十余年來,大陸道教慈善公益活動有目共睹,這既是道教慈愛和同精神的體現,也是道教組織融入社會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的舉措。道教的慈善公益約略包含以下幾種類型:一者扶危濟困,二者捐資助學,三者醫療救助,四者護生環保,五者文化事業。但我們沒有將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匯聚成有代表性影響廣泛的慈善公益品牌。我們應該根據道教慈善文化的特性,探討樹立慈善品牌,并采取適當的辦法開展慈善品牌的社會營銷,推動其產生良好的社會示范效應。在這方面,臺灣慈濟功德會的品牌模式非常值得大陸道教界借鑒。臺灣證嚴法師“慈濟功德會” 可以說是慈善度人文化濟世的典范。它是一個以佛教思想為指導,以在家居士為主體,核心是從事公益事業的慈善團體,在全球宗教慈善團體中都堪為翹楚。四十余年來,慈濟功德會開展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從慈善開啟醫療,而由醫療開啟教育,又從教育開啟人文,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真正實現了“佛法生活化”和“菩薩人間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建議各地當前階段側重發揚“醫道通仙道”傳統,鑄就“道醫養生”慈善公益品牌;發揚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優勢,從文化濟世教化育人角度設立“道教慈善文教基金”,致力道教文化和道教教育事業!在濟危扶困方面,也應更多關注如何能在救濟貧苦之后給予扶持成長的力量,乃至于解決人心的痛苦,培養心靈的力量,從慈善福利及社會工作中,體現道教的慈愛齊同。教導人們從行善積福中漸次提升生命的層次,使其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取生活所需,進而有能力再去濟助他人。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清醒地把握當代正一道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在信仰、社會、文化三大層圈中均衡發展,重點加強人才培養和宮觀建設,加快教制建設和教義革新,加大文化宣傳和社會公益等,積極探索以宮觀為載體,以道教文化和慈善公益為兩翼,慈善度人與文化濟世相輔相成的健康發展之路!

      【本文作者:張鳳林,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道教協會副會長,秘書長、蘇州市道教協會會長】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相關熱詞:

    熱門關鍵詞
    金剛長壽功
    道教資訊 道教醫學 武當特產 養生知識 武當文化 武當影像 武當旅游 武當功夫

    国产黑丝一区二区,成年网站免费入口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高清,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rt id="6wcse"></rt>
  • <pre id="6wcse"></pre>
  • <s id="6wcse"></s>
  • <s id="6wcse"></s>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女人毛片国产| 国产凌凌漆国语| 国产人妖ts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97国产在线观看| 污网站在线免费看| 日本在线视频网址|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在线播放| 三级理论在线播放大全| 色视频线观看在线播放|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护士xxxx视频|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又大又粗好舒服好爽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老司机天堂影院| 成年人免费的视频| 十七岁在线观看资源网| youjizz.com中国| 精品蜜臀久久久久99网站|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mv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91|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激情五月激情综合网|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10000 | 女人与大拘交口述| 国产3级在线观看| 三级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72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最新75|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草草影院第一页|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 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987| 色呦呦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久久免费大片|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a级毛片免费高清毛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