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至境“無為而治”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fā)布日期:2016-06-30 瀏覽次數:次
老子無為論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 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贏;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選自《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在宇宙觀上,老子反對對物性的干涉,提倡順應萬物自性的發(fā)展;落實于社會政治領域,老子不贊成當權者恣意妄為,主張清靜無為,以“自然”為用,行“無為”之政,使百姓其樂融融地安居樂業(yè),從而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
老子提倡“無為而治”,是針對當時“有為而治”的政治境況而言的。春秋時期,欲求“有為”的統(tǒng)治者經常強迫百姓,肆意伸展自己的意欲。除了上面這些外在的干涉和妄為外,還有內在的因素。《老子》第七十五章先是指出了“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即百姓賦稅過重是國家難以治理的重要原因,接著又指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前句所說的是外在的干涉、妄為,后句就是指內在的干涉。老子對此還作出了具體的解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此處的“有為”是指“以智治國”。而其¨智”并不是指智力和知識,而是世俗的“智”,比如盛行數千年的“瞞和騙”,若聽任這樣的“智¨肆虐,“以智治國”就意味著一場上行下效的奸詐、狡猾和欺騙的智力競賽,所有的人都將蔑視法律和道德,以個人利益作為判斷善惡、對錯的標準,使天下之意歸于一,一歸于己,這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無疑會是一場災難。
同時,“無為而治”并不意味著只有上者的“無為”,還包括下者之性的“成化”。以“無為”方式治理天下,那么下者便會自育、自化。自育、自化并沒有否認下者(即百姓)的貪欲可能萌發(fā),而是上者通過營造一個高尚、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去潛移默化自己的臣民,即偉人所說的“環(huán)境不好,好人也會變壞;環(huán)境好,壞人也可以變好”。
與“道法自然”相聯(lián)系,“無為而治”還強調人們要遵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
以“道”的視角看世間萬事萬物,其生長、發(fā)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人應該按照“道”的“自然”和“無為”的本性,保持“清靜無為”狀態(tài),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情緒和行為尺度,遵從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而不以自己的主觀意志橫加干涉,使之最后出現“無為而無不為”的局面。天下的事物極必反,過度強調主動去爭,往往爭得頭破血流卻沒有達到目的;反觀成大事的人,常以柔弱自處,大智若愚,因勢利導而實現理想。司馬遷很欣賞這種思想,并稱之為“清靜自正,無為自化”。
需要注意的是,“無為”絕不是說什么事都不做,而主要是指處事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代替客觀規(guī)律,積極引導其自然發(fā)展,最后達到水到渠成的目的,而不能理解為什么都不想、不做,結果什么事都會自然而然地辦好。唐代李世民選擇“清靜無為”的思想治理國家,堅持“以靜養(yǎng)民”的原則,不擾民,不加重百姓稅負,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結果形成了“貞觀之治”那樣穩(wěn)定而又繁榮的局面。
自然、無為雖然很好,但現實中卻很少有人能夠實行。縱觀世界各地,無數人機關算盡,反而不得成功;有的人想把國家治理好,采用了種種措施,最后卻導致了國家的滅亡;有的人不擇手段拼命積累財富,卻招來牢獄或盜賊等禍害;有的人拼命服食補藥,卻促成了夭亡短壽。究其原因,不外私心欲念太重,刻意強求自己的目的。要想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首先就要有一個自然的好心態(tài)。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