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與雕塑藝術(shù)
欄目分類:國學(xué)資訊 發(fā)布日期:2016-06-29 瀏覽次數(shù):次
道教造像是指造于廟堂、石窟等供道教信徒奉祀的神像。道教最初是不供奉神像的,僅有神位或壁畫。《老子想爾注》云:“道至尊,微而隱無狀形像也,但可以認其誡,不可見知也。”《陶隱居內(nèi)傳》云:“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禮,佛堂有像,道堂無像”。道教供奉神像大約興起于魏晉南北朝時代。《隋書·經(jīng)籍志》云:北魏太武帝時,寇謙之“于代都東南起壇宇,……刻天尊及諸仙像而供養(yǎng)焉”。又,陳國符所著《道藏源流考》附錄二《道教形像考原》中有:“王淳《三教論》云:‘近世道士,取活無方,欲人歸信,乃學(xué)佛家制作形像。假號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以憑衣食。宋陸修靜亦為此形’。是(劉)宋代道教,已有形像。”可見劉宋陸修靜時代,道教已開始有造像活動。保存至今的魏晉至隋代的早期道教造像約有。數(shù)十尊,以石刻像為主。此時道教造像在技巧和風(fēng)格上均受到佛教造像的很大影響,例如神像背后有舟形背光,雙手合十等。甚至有的道教神像和佛像造在一起,如北魏始光元年(424)造的佛道像,左為道像,右為佛像。早期道教造像人物均著肥大的道袍,為秀骨清像,用深直平梯式衣紋,線條勻稱細密而凸起。唐代、以后,道教得到很大發(fā)展,造像活動也逐漸興盛,根據(jù)其信仰宗旨和其美學(xué)思想,道教造像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制作模式、規(guī)范和藝術(shù)風(fēng)格。宋元時代,道教造像藝術(shù)已達到十分高超的水平,人物形象生動逼真,面部表情豐富,人物性格突出,衣紋潔簡,刀法粗獷,不論是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還是工藝技巧,都對中國的雕塑藝術(shù)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明清以后,道教造像藝術(shù)進一步純熟,但只是工麗有余而氣魄不足,過于細膩而欠傳神。
道教造像由于神靈的地位、作用不同,所以其形象飛制作要求也不同。在《道藏·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有:“科曰:凡造像皆依經(jīng)具其儀相,……衣冠華座,并須如法。天尊上披以九色離羅或五色云霞,山水雜錦,黃裳、金冠、玉冠”,“不得用純紫、丹青、碧綠等”。“真人又不得散發(fā)、長耳飛獨角,并須戴芙蓉、飛云、元始等冠”。“左右二真皆供獻或持經(jīng)簡,把諸香華,悉須恭肅,不得放誕手足,衣服偏斜。天尊平坐,指捻太元,手中皆不執(zhí)如意塵拂,但空而已”。如果造像不,依規(guī)定,或稍有不恭,就會“鬼神罰人,既非僭濫,禍可無乎”。又據(jù)《太上洞玄靈寶國王行道經(jīng)》記載,道教造像“隨其所有,金銀珠玉,繡畫織成,刻本范泥,鑿龕琢石,雕牙鏤骨,印紙圖畫”, “一念發(fā)心,大小隨力,莊嚴樸素,各盡當(dāng)時”。即道教造像用材可隨其所有。道教不僅把神像作為奉祀對象,而且把造像的全部過程與其信仰結(jié)合在一起,例如造木雕像,在選好木材后還要舉行開斧儀式;中間尚有裝臟儀式,使神靈貫注到神像中;最后還有開光點眼儀式,這時的神像才具有神格,成為神靈寓居韻軀體。道教是多神教,其、神仙種類很多,其形象也是多彩多姿的:雍容端莊的玉,皇大帝,慈善溫厚的土地公,威嚴的張?zhí)鞄煹鹊取,F(xiàn)存著名的道教造像主要有:西安碑林博物館保存的唐代老子石刻像;太原市山西省博物館二部的唐代常阻天尊像;太原晉祠宋代侍女像;山西晉城玉皇廟金元時代的二十八宿造像等等,均為世界著名的中國古代雕塑珍品。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