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同根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8 瀏覽次數:次
北魏慧思被后世尊為天臺宗三祖,他有著較高的佛教性功修養和宗教家的濟世情懷,但屢遭惡論師毒害,幾度垂死。身體傷害和饑寒長期妨礙了他的禪修,因此,他在誓愿文中強烈表達了自己希望長壽以普度眾生的愿望,稱“誓愿入山學神仙,得長命力求佛道”。在慧思看來,佛法的修行目標是證得漏盡通(第六神通,也即佛教性功所達到的煩惱斷盡的“極樂”狀態),但修證前五種神通(慧思用這個佛教概念來借指神仙方術,即道教命功所達到的肉體長生安樂的效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因為“己身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所以他發愿:“誓于此生作,長壽五通仙;修習諸禪定,學第六神通。”
慧思先以道教神仙方術修命,再以佛教定慧之學修性,開中國宗教史先命后性佛道雙修模式之先河。后來到北宋時期,金丹派南宗祖師張伯端更是以先命后性的模式融內丹學和禪宗為一體,延續了慧思的修行思想。
智顗是第一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他在陳朝時期即提出了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止觀是針對心性定力和智慧的訓練,仍屬于性功范疇),在長期止觀禪修中,智顗為了解決自己及徒眾身體上的不適和疾病,有條件地吸收了部分道教命功,將其融入了止觀修習的體系中。他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認為,止觀修習前應該先調五事,即對飲食、睡眠、身體、呼吸和心理進行調適,其中就融匯了道教的修養方術,例如坐禪前后的按摩法,以及對百脈不通處的存思方法。而智顗在談到治病時,提到以吹、呼、嘻、呵、噓、呬六種息治療臟腑疾病,又認為“金石草木之藥,與病相應亦可服餌”, 這些都反應了智顗對道教命功兼收并蓄的態度。
可見,智顗實際上采取了一種融匯型的佛道雙修模式,他實際創立的天臺宗也就具有了更多的本土氣息。后來,佛教廣泛采取了這種模式,例如少林武術吸收易筋、洗髓等道教命功而向內家拳發展,中國佛教這種特有的禪武雙修的風氣正反應了佛道雙修的普遍影響。
南北朝時期,佛教禪僧學行道教養生術者甚多。如北魏名僧曇鸞,曾赴江南就陶弘景學道教仙術,著有《調氣方》、《療百病雜丸方》、《論氣治療方》、《服氣要訣》等闡發道教養生術。后遇印度僧菩提流支,授以《無量壽經》,乃燒道教仙經,專意弘揚念佛求生凈土法門,被日本凈土宗奉為祖師。曇鸞的凈土宗著述中,雖不見仙學影響之跡,但從《道藏》中所存《曇鸞法師服氣法》看,他似乎并未完全否定道教養生術,而把佛教數息禪法融人道教養氣法中,形成一種具有佛道融合色彩的養生氣功,其法略為:寬坐,放松身體,“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經半食頃,閉目舉舌奉腭,徐徐長吐氣一息二息,氣出入聲近旁人得聞,初粗漸細,十余息后,聲僅自聞。凡覺有痛癢處,便想從呼氣中出。
天臺宗三祖慧思,在《入山誓愿文》中表示為護法故,“愿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后乃學第六神通”,為此,他祈愿諸圣賜以芝草神丹,療病除饑渴,“借外丹力修內丹”,把道教追求的煉養成仙作為通向佛教涅槃之域的橋梁。
天臺宗四祖智顗的禪學體系中,所述六字氣治病法,見于此前陶弘景輯的《養性延命錄》,引自《仙經》及《明醫論》,不見于印度佛典,當出自道教、中醫。天臺九祖湛然,在文章中對道教煉養成仙說予以肯定。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