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三教九流”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3 瀏覽次數:次
【出處】: 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六:“(梁武)帝問三教九流及漢朝舊事,了如目前。
“三教九流”一般被理解為各色人物和各色行當,并泛指舊時下層社會闖蕩江湖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在我國古代白話小說中的三教九流一詞,往往含有貶義。其實,三教九流本來并沒有這樣的貶義,而是泛指宗教和學術的各種流派。
在漢朝時,漢儒將“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稱為三教,也有將儒家的施教內容稱為三教的。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三教通常是指儒教、道教、佛教,這個說法最早見于三國時代,吳國的孫權和尚書令闞澤的談話。
后世的三教,意思基本固定,指儒、釋、道。 儒教,中岳嵩山嵩陽書院我國四大書院之一,由孔子所創,并非宗教,而漢儒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學說渲染的像宗教一樣,就被人們看做宗教了,自漢朝至“五四運動”前,一直在中國文化界及思想界占重要地位。孟子、董仲舒適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釋(佛)教,指東漢時傳入我國的佛教,以其為印度釋迦牟尼所創而簡稱為釋。 道教,以先秦老子“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流派。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稱為“道德家”,老子哲學思想,具有樸素辯證法的思想。漢代道教尊奉老子為道教的始祖,東漢時創立的一種宗教,講究煉丹修道,尋求長生不老之法。
在少林寺院內鐘樓前的《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上在一個園內雕有一幅畫,畫上面寫著:“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本來是一家。”原來這幅圖講的是佛道儒三教的關系。
此畫從整體上看是一位和尚的圖像,也就是佛教的代表,即正面是釋迦牟尼。左側頭戴方巾者為儒教的代表,即孔子。右側頭后挽個發髻的則是道教的圖像,即老子。三教共存一碑,一片圓融。這三個頭像合在一起,加上合肩、合上身,渾成一體,兩手捧“九流混元圖”,構成佛、儒、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九流圖”。碑文曰: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農流務本,墨流備世,名流責實,法流輔製,縱橫應對,小說諮詢,陰陽順天,醫流原人,雜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難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穀,心身皮膚,鼻口耳目。為善殊途,咸歸於治。曲士偏執,黨同排異。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圓融,一以貫之。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
九流最初指先秦時期的九個學術流派。《漢書.藝文志》中的九流具體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后世用九流一詞泛指各種學術流派,進而指代各種職業和各色人物。有一種說法將九流分為上、中、下三種:
上九流:帝王、圣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中九流: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娼。
三教九流新說
傳說中,鴻鈞老祖一道傳三友,老子與元始天尊創立“闡教”,通天教主自立“截教”,再加上三位人皇統領人間,稱“人道教”,如此為“三教”。
九流,則是指尊卑不同的九種身份。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醫卜、僧道、士兵、農民、工匠、商賈。 附:商人的身份很低。
漢朝時,規定商人必須入市籍,且不允許穿絲織品的衣服,不允許作官。晉朝時,規定商人必須穿一黑一白兩支鞋,頭上戴的帽子上,要寫清楚自己販賣的商品的名稱,其實是對人的身份的一種侮辱。唐朝明朝時,雖然允許農民可以穿好的衣服,但仍然不允許商人穿絲織品的衣服,并規定不許穿紅色、紫色的衣服。由此可見,商人在九流排行中地位的卑下。
而除此之外,還有“奴、乞、娼、賊”等等,為“不入流”,即最下等。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