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為人處世之準(zhǔn)繩
欄目分類:國學(xué)資訊 發(fā)布日期:2016-06-27 瀏覽次數(shù):次
兩千多年前,老子就給子孫后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遺產(chǎn),這就是《道德經(jīng)》。老子《道德經(jīng)》是中國文化根底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教育我們?nèi)绾翁岣叩赖滤剑绾翁幨罏槿耍鯓尤フJ(rèn)識世界,怎樣探索宇宙奧秘。
人對同一件事物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態(tài)度呢?這是靠人的本性確定的,人的本性又如何呢?有的主張善,人生下來都是善的;有的主張惡,人生下來都是惡的,爭了幾千年都無結(jié)果。各執(zhí)己見,主觀片面自認(rèn)為不錯。人的本性不一般,有的善、有的惡、有的是善惡兼。為人處事都有表現(xiàn),大家都可看得見。老子按道德水平的高低,把人分成六種:圣人、賢人、善人、好人、壞人、惡人。各種人的表現(xiàn),他們的為人處世之道,都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面鏡子里照一照,有德無德一看就明白。
老子《道德經(jīng)》教育我們?nèi)绾涡奚硇扌模岣叩赖滤剑延袨樽兂蔁o為,使主觀變得更客觀。把人不為已天誅地滅,自私自利,爭斗不歇,逐步改變成大公無私,舍己救人,處下讓人,不爭不斗,處事自然樂悠悠。
老子《道德經(jīng)》里的許多地方都教導(dǎo)我們?nèi)绾翁幨罏槿耍旅婢瓦x摘幾處供大家閱讀:
“為學(xué)者日益”,做學(xué)問的人,科學(xué)知識應(yīng)日益增長。學(xué)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因?yàn)槿说乐R有共性,它是通過大腦思維來產(chǎn)生,所以你想的辦法越多,解決的問題也越多,對社會貢獻(xiàn)就越大。 “絕學(xué)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不學(xué)習(xí)害人的知識,不去害人,所以就沒有憂愁。如果你不想害人,不學(xué)習(xí)害人的知識,又要生存下去,唯一的辦法是與道相伴,必須修道修德才能做到,道要求無私、無欲、不爭不斗、為人處下、生活簡樸,憑自身能力維持生活,知足常樂。這兩者相差幾多呢?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要取得天下,不要經(jīng)常想到打仗,經(jīng)常想打仗,必須搞擴(kuò)軍備戰(zhàn),就不會治理國家。一是不能得天下,打仗,戰(zhàn)敗了就會失天下;二是戰(zhàn)勝了,可暫時得到天下,不去治理也會很快失去的。
“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故以自己的知識治理國家,即以個人說了算,個人的知識總是有限的,治得國家盜賊四起,這就說明了,按個人意志是治不好國家的。
“不以知治國,國之福。”不以自己的知識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國,這樣上下一條心,就沒有辦不到的事,也沒有不可治理的事,則國家必然幸福昌盛。
“玄德深矣遠(yuǎn)矣。”玄德就是對人民情感深,對國家前途看得遠(yuǎn)!如果你對人民沒有感情,人民的意見就聽不進(jìn),必然走以知治國這條路;你對人民有感情,就能采納人民的意見,按人民的意志治國,必然走不以知治國這條路。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我有三件寶貝,經(jīng)常保存著:一是叫慈,二是叫儉,三是叫不敢與天下的人爭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慈善就能勇于挑重?fù)?dān),有的人不愿意干重活、臟活,你對人慈善,就敢于去承擔(dān)這些重活、臟活、累活。儉樸就能集思廣益,工作、生活儉樸的人,才看得見別人的長處,就能吸收別人的優(yōu)點(diǎn),把它集中起來,推廣出去,大家受益。不與天下的人爭先,故能當(dāng)首長,有利的事情都讓給別人,人人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遇到推薦領(lǐng)導(dǎo)時,大家都說你品德高尚,所以你就能當(dāng)上長官了。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智。”故善良的人,說話謙虛謹(jǐn)慎,工作認(rèn)真負(fù)責(zé),生活儉樸,自然是不善良人的老師。不善良的人,即壞人、惡人,他們是如何做壞事、坑害別人的,是怎么變壞的,找到病根,幫助時便于對癥下藥,使善良人增長智慧。
“治人事天,莫若嗇。”治理人事在于天下人之心,老百姓心里最珍惜的東西,就是他們的勞動果實(shí),如農(nóng)民最珍惜的是糧食,工人最珍惜的是機(jī)器。你愛護(hù)他們的勞動果實(shí),最好是吝嗇一些,不隨便浪費(fèi)、破壞,這就治到人民的心坎上了。
“禍莫大於不知足,吝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禍害都是由于不知足產(chǎn)生的,人心不足,舊的欲望滿足了,更高的新的欲望又產(chǎn)生了,沒有滿足的時候。吝嗇主要是想自己獲得,如過去的資本家不讓工人吃飽,節(jié)省下來的糧食,自己就可多得。有自知之明的人,經(jīng)常處與滿足的狀態(tài)中,不管是在順境或逆境中,都能做到知足常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可信的話說來是不好聽的,說到自己的短處、痛處,聽起來很難受,但聽進(jìn)去了,自己受益匪淺;好聽的話是不可輕信的,輕信了就容易上當(dāng)、受騙。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善人處事不多做解釋,別人誤解了也無關(guān)系,心中無冷病,哪怕吃西瓜,沒有必要去解釋;做錯了事只找客觀原因的是不善之人,自己做錯了不認(rèn)錯,把責(zé)任推給別人或客觀原因,這種人是不善良的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么都知道的人,天上、地下的事情他都知道,見人就吹的人,他的知識是很少的;經(jīng)常說自己知道得很少的人,是謙虛謹(jǐn)慎、虛心處下的人,是有真才實(shí)學(xué)的人,他的知識是很淵博的。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圣人的道理,只做好事而不與人爭斗。圣人的道德水平高,沒有私心、欲望,沒有為自己的任何打算,虛心處下,凡是有利的事都讓給別人,從不與人爭斗。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老子主張無為、處下、不爭的為人處世觀。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要順其自然地去做、按照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去做事情。“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一切行為都要無為,做任何事都要無事。不能主觀想一套,否則很容易造成主觀反客觀,招致事業(yè)的失敗。做事必須順其自然,以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為主,沒有主觀意識的框框,主觀隨客觀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萬事皆如意。吃任何東西都不要去知其味,要知其味心計(jì)費(fèi),符合口味飽食贅,不合口味多浪費(fèi)。“大小多少,抱怨以德。”:任何東西都不要去管它大或小、多或少,不要斤斤計(jì)較,全都應(yīng)該以德去報(bào)答。
“無為而無不為”,做的時候要無為,用無為處事,就是要順其自然做,事事皆能為。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所以圣人,不勉強(qiáng)做任何事情,一切順其自然,順應(yīng)客觀規(guī)律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不會失敗;對任何事物都不固執(zhí),不帶主觀意愿就不固執(zhí)己見,客觀發(fā)生了變化,主觀也隨客觀改變,這樣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故無任何損失。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以無為來處理一切事情,根據(jù)事物矛盾的發(fā)展,順其自然來處理,事事皆成功;以身體力行來教人,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別人做到的事,自己必須首先做到,做個榜樣給別人看。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之所以知道無為的益處,不是言語的教育,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必須通過自身的修煉,提高道德水平,方知無為之益。無為的裨益,是在去掉主觀意識的情況下,清凈自然地去做一切事情,一切事情都會圓滿完成。用人道完不成的事,用道德的無為而無不為之法,就一定做得很好。但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道德水平很高的人才能做到,這是天下很少見的。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己夸自己的是明白人,你做了好事,別人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到時候人家自然會夸獎你;不自以為是的是聰明人,做任何事都不要自作聰明,多聽聽群眾意見,這樣才不會犯主觀、片面的錯誤。
“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善于戰(zhàn)勝敵人的不給以正面沖突,首先避開敵人的銳氣,把它拖到精疲力竭的時候,再出奇兵制勝;善于用人的會處下,沒有官架子,整體都和群眾在一起,了解每個人的長處和短處,用其長,人清爽,事半功倍效率長。
“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如象冬天過河那樣,卷上褲腿,打著赤腳過河,河水冰冷刺骨,疼痛難忍,必須忍得住才能過去;憂慮像怕鄰居一樣,遠(yuǎn)親不如近鄰,親戚再好,遇到緊急事情幫不上忙,遠(yuǎn)水救不了近火,鄰居關(guān)系搞好了,遇到緊急事情一叫就到,問題一下就解決了,所以要像搞好鄰居關(guān)系那樣,虛心處下不爭。
“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嚴(yán)格要求自己容忍,有的人要別人容忍,自己不容忍,有的說我能容忍,你也必須要容忍,這都是不對的。要嚴(yán)格要求自己,別人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做到這些你的德就修好了;渙散時好像冰融化一樣,沒有棱角,碰到也不割手,也就是說,工作之余不擺架子,與群眾打成一片,不驕傲自滿。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待人厚道樸實(shí),要誠懇待人,不要弄虛作假,欺騙人家;胸懷寬廣若谷,宰相肚內(nèi)能撐船,什么事情都能容,別人罵了你,不只是表面不還口,更不能往心里去,絕不能懷恨在心,將來圖報(bào)復(fù),因?yàn)檫@比當(dāng)面吵一架更壞,胸懷寬廣就是挨了罵,不往心里去,過了就了了,當(dāng)成沒有發(fā)生這件事一樣,以后見了罵你的人,照樣熱情地接待;與士兵混在一起成為污濁,在封建社會里,當(dāng)兵的就是欺壓老百姓,奸淫燒殺無惡不作,你作為一個士兵,必須一起去,但壞事你不做就行了,惡名還是得承受。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唯一不知道的,就是沒有自知之明。人有私心欲望,只看自己的優(yōu)點(diǎn),不看缺點(diǎn),所以往往不能正確認(rèn)識自己,也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
人道揚(yáng)名為利爭。名利是一對雙生,名是利的先行官,有名就有利兩者不可分。名利雙收是私心欲望之精華,人道為它爭合理又合法。理直氣壯保人權(quán),不爭才是大傻瓜。
人道規(guī)范淡漸忘。人道為私欲爭斗忙,抑制自己不瘋狂,看淡名利不放在心上。處事為別人著想,有利讓別人,助人為樂心歡暢。大公無私把私心欲望拋光,積德之厚逐步成長,公而忘私本性純潔,污泥濁水不沾身上。
利欲不熏心道德增。拋棄人道自私自利根,無私心欲望心里很清靜,背誦《道德經(jīng)》無為能守靜。激發(fā)靈感生,在污濁環(huán)境中也能靜,慢慢澄清自己,德徐徐上身越積越深。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