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濟世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7 瀏覽次數:次
道教經典《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說:“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明確提出了道教濟度世人的倫理思想。而學道為人是其基本理念。道經稱:“古之學道為己,今之學道為人。”明確地指出了學道者的目的。所謂“古之學道為己”,并不是說古人學道僅僅為了自己,而不顧他人。這里的“為己”是一種“渡人先渡己”的思想觀念,也是一種學道為人的方法。而“今之學道為人”,其意義就更加明白了。也就是說,道教徒學道的目的就是濟世度人,這既是優良的傳統,也是道教濟世理論思想很好地體現。而“學道為人”也應該是當代道教大力提倡和弘揚的,這對現代社會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在當今社會所倡導的慈善公益事業,是人類愛心的生動展現,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體現了時代的要求和社會進步。宗教慈善也在日益增加。
道教作為是中國的本土宗教,而道教文化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扶危濟困、扶助弱小”的慈善思想充分展現了中華傳統美德。 道教徒應當心懷大道、正直行化,利物利人。要“點夜燈以照行人,造河船以濟人渡”,還要“修書百里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要把這種助人為樂的思想大力弘揚和實踐。 扶貧幫困是道教濟世度人的優良傳統。《云笈七簽》就有“救災解難”之說,要求人們在災害和困難尚未發生之前就要預防其出現。
《文昌帝君陰騭文》里面也說到:“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這就更進一步強調出了扶貧幫困的重要性。道教不僅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良傳統而且還將其賦予了具體的社會實踐。莊子《南華真經》中有一則寓言講得很好:莊周家貧,到監河侯那里借米,監河侯說:沒問題,等我收上稅來,借給你三百金,好吧?莊子說:我昨天來,在車轍里有一條鮒魚找我求救:你可有斗升之水而使我活下來?我說:行,我先到南方游說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來迎你,可以嗎?鮒魚忿然:我失去了本來的環境,得斗升之水便可以活下來,您卻說這樣的話,不如到賣魚干的市場上來找我吧!這則寓言很有意思,也很有寓意,也就是在說,幫困救急必須及時周到、合情合理才是,因此樂善好施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及時。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