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對孔子的又一個重大誤解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7 瀏覽次數:次
莊子批評儒家“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莊子·田子方》),再加上孔子本人對于道德人格的不懈追求,對孔子一知半解的人,往往就認為孔子是一個苛刻的人,是一個讓一般人面對他,不勝道德戰栗的人物。這是世俗對孔子的又一個重大誤解。
是的,孔子是一個非常有原則的人,但是,他更是一個非常寬大的人。劉向《說苑·君道》言:大道容下,大德容眾。孔子這樣的大德,就是一個容眾之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是孔子思想中核心的核心。講究恕道的孔子要求人們不要老是攻擊別人的不足。
樊遲陪著孔子散步,問老師:“我大膽地問一問如何才能提高品德、消除邪念、辨清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啊!先努力做,后考慮得,不就是提高品德么?批判自己的錯誤,不攻擊別人的缺點,不就是消除內心的惡么?一時氣憤,就忘掉自身安危,甚至連累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么?”
總愛盯著別人的缺點而忘記自己的缺點,自己心中的惡也就不能驅除。所以,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即能消除自己內心的惡。
這個樊遲有沒有攻擊別人的缺點,我們不知道。子貢卻是經常攻擊別人的。子貢太聰明了,老子說,聰明的人因為明察,總是把別人的缺點看得清清楚楚,如果忍不住,還會說出來。子貢就是這樣。
孔子批評他說:“賜啊,你就那么好嗎?要叫我呀,可沒有閑工夫去指責別人,我努力自己做好還來不及呢。”
孔子說:“躬自厚而薄則于人,則遠怨矣。”(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開怨恨了。)還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是什么意思?
君子總是磨礪自己,小人總是算計別人!
孔子還會幫別人掩蓋缺點。有一次,孔子要出門,可是,天在下雨,而孔子的車上沒有遮雨的車蓋。弟子告訴他:“卜商有車蓋,向他借吧?”老師出門遇雨,向學生借車蓋避雨,很正常。但孔子搖搖頭。不借。為什么呢?孔子說:“卜商的為人啊,很吝嗇財產。我聽說,與人交往,要把他的優點長處推出來,這樣,大家就都喜歡他了。要把他的缺點短處遮蓋起來,這樣,大家就不會厭棄他了。人與人這樣的交往,才會長久啊。”(《孔子家語·致思》)
孔子想的,不是自己要被雨淋,而是卜商:一個吝嗇的人,向他借東西,不是讓他為難嗎?借給你,他難受;不借給你,他難看。推人入兩難境界,我不仁。一借而雙方都有失,那又何必呢?
與人交往,不但不要計較別人的不足,而且要幫助對方遮蓋他的短處。這是孔子對我們的啟發。
魯國有個人,為父(母)守喪,到了喪期結束的當天,就開始在家里唱歌。子路聽到后就開始嘲笑:“這個家伙太不像話,喪期一結束,就開始唱歌了。這么猴急嗎?”孔子一聽,就批評子路:“仲由啊,你什么時候才能停止苛責別人呢?三年之喪,他已經夠苦了,做得很不容易了。今天服喪期滿,他唱個歌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你對人也太苛刻了。”其實呢,孔子也覺得這個人的表現猴急了些,所以,子路走后,孔子又說道:“這個人做得確實有點過分了。喪期剛結束,就唱歌,確實不好,讓人覺得他早就不能忍耐了。如果再過一個月,就好了。”(《孔子家語卷十·曲禮·子貢問》)
孔子不是不知道對方是錯的,但問題是,即便如此,他也更愿意理解對方而不是批評對方。人家有錯,并不是我們苛責他的理由,恰恰是我們寬容他的原因。別人的缺點,也不是我們指責的對象,不是我們幸災樂禍的對象,恰恰是我們要加以呵護的對象,呵護別人的缺點,就像呵護別人的傷口——這才是一種境界。
還有一則故事也跟子路有關。有個叫叔孫母叔的人,他的母親死了。在給母親出殯時,他在一些細節上做得不符合禮,又給子路看了出來。子路就在那里嘆息:哎喲,這個人失禮了。孔子在旁邊冷冷地說:他的做法合乎于禮。直率的子路急忙爭辯:老師啊,《禮記》上寫得很清楚,他這樣做是不合禮的!
孔子告訴他:君子讀書,不是拿書本去照見別人的錯誤!更不能拿具體人的錯誤來逼著其他人表態。你讓我怎么回答你?你讓我直接說叔孫母叔的不是嗎?(《孔子家語卷十·曲禮·子夏問》)
不針對具體的人,不打棍子,不扣帽子。這樣的禮,才是可行的,而不是可怕的。孔子對別人更多的是理解、是同情。孔子不僅明禮儀,而且知人心。禮儀就來自于人心,禮儀就是為了安撫人心而設。所以,人心高于禮儀。明白這一點,我們才可能真正懂得禮的本質是什么。
我們知道,孔子倡“克己復禮”,并且把恢復周禮,嚴格執行周禮不僅看成道德問題,而且看成是政治問題,是他終身追求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社會理想和人格理想,所以他甚至要求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原則性的問題,在具體的人那里,他仍然是通融的。
孔子傾向于理解人,子路傾向于苛責人。艱難的人生,需要慈悲的情懷。脆弱的人性,需要寬容的肚量。
子張向孔子問怎樣才算仁。孔子說:“能在天下做到五點,算是仁了。”子張說:“請問哪五點?”孔子說:“恭寬信敏惠。”這五個字里,都是善待別人的,沒有一個字是苛刻待人的。
恭敬,寬容,忠信,勤敏,慈惠,善待別人,就是仁!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這就是在說他可敬可親的老師。他的老師,就是望之儼然,卻即之也溫,讓我們如沐春風的民族之父!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