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以德報怨"怎么看?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6 瀏覽次數:次
《論語·憲問》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意思是,有人向孔子請教,以恩德去回報仇怨,怎么樣?孔子反問如果報答仇怨要用恩德,那么,受人恩惠之德又將何以報之?可見,孔子不主張“以德報怨”,而是主張“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的核心價值是講“仁愛”。他說:“仁者,愛人。”以此出發,似乎理所當然會認為孔子贊同以仁愛的寬容精神對待結怨者。但是,孔子所說的“仁愛”并非無原則的愛,而是有著鮮明的原則性?鬃拥“仁愛”落腳于“道義”,“義者,宜也”,即“應該如此”。孔子主張的仁者“愛人”即是指愛那些講道義的君子和仁者,遠離那些背信棄義、巧言令色的“小人”。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孔子又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些言論,都體現了孔子仁愛的價值觀,即真正的仁者是有是非觀念的人,懂得好者當好之,惡者當惡之。孔子十分討厭、貶斥“鄉愿”,明確指出“鄉愿,德之賊也”?梢姡欠N無原則的糊里糊涂的愛,那種無區別地濫施感情,孔子是不贊許的。因此,孔子對“以德報怨”并不認同。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從《論語》看孔子之為人之道
下一篇:做人的最高境界:抱樸守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