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德經中“和”的精神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6 瀏覽次數:次
一、道德經中“和”的精神
“和”,是中國人幾千年來一直追求的生活境界,“家和萬事興”,既說明了家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說明“和”,對于家庭的重要作用。那么,千千萬萬個小家組成的國家,如果“和”了,也就萬事興了。
《道德經》中講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句話揭示了我們道教對于“和”的闡述和理解。那應該怎樣去理解這句話呢?
萬物都有陰有陽。物體與物體之間有陰有陽,就像太陽代表陽,而月亮代表陰。同時,物體本身也包含陰陽關系,正如太陽上也有黑子,而月亮也有圓有缺。
陰陽性質相反。但是,如果陰陽只是相反,則萬物內部始終會處于緊張,乃至于分裂的局面。幸好,陰陽既有相反,還有相成的一面。陰陽二氣相互聯系,相互交換,相互通融,于是達成某種平衡、諧和的狀態。這就是“沖氣以為和”。在這種狀態下,萬物才能存在與發展。不然的話,重則,物體都會因為自身的分裂而毀滅;輕則,也會因為內部過于緊張而無法正常發揮其活力。物體之間也是同樣的道理,正如,日月交替,我們地球才能正常地運轉。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和,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根基,也是發揮其能量生生不絕的活力所在。
那么“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么意義呢?下面我從人自身,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三個方面來說明。
二、明白陰陽相和之理,增身體健康之基
我們剛剛說道,個體本身,也是有陰有陽的。所以我們個人,要達到自身的這種“和”,也要讓我們體內的陰陽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那也就是“和”了。
三、知曉陰陽相和之道,通人際融洽之途
剛才我們說到個體自身達到陰陽平衡才能和,而個體之間,也就是人與人之間,也需要達到這樣的一個平衡——和。
《道德經》中說:“柔弱勝強剛”,又說“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功堅強莫之能勝”。
四、踐行陰陽相和之則,立環境友好之基
以前,天氣預報只有晴雨、溫度。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天氣預報復雜了,有空氣質量、粉塵指數、紫外線強度等等。這讓我想起《道德經》中的話:大道廢,有仁義。大道的直接指導作用消退了,仁義才會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如果大道在,根本就不需要仁義。同樣,正是因為空氣質量不好,空氣質量報告才會應運而生。
《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連道都遵循自然的法則,而我們人類,又為何要試圖去破壞自然法則來實現我們的私欲呢?
萬物都有陰有陽,而且各類事物在長時間的發展變化中,已經形成了各自的相對穩定而和諧的狀態,構成了自然法則,按照這個法則運行,陰陽相合,那便就是和了。而如果非要破壞這個自然法則,那么,《道德經》中也有一句話:強梁者,不得其死!相信經過近年以來越來越多的自然大災難,人們也應該有所體會吧!
《道德經》是一本普世的經典,短短五千字,概括了宇宙、生命、物質、能量、運動等等內容。而對于“和”的闡述,卻是凌駕于其它各種內容之上的。因為萬物都有陰有陽,萬物都需要和。人自身“和”了,身體就健康了;人與人之間“和”了,社會關系也就融洽了;人與自然之間“和”了,我們的生存環境才會更美好,我們人,才能長久地繁榮昌盛。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