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觀易錯繁體字簡述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6 瀏覽次數:次
雖然目前國家提倡“講普通話,寫規范字”,但是在作為已然繁衍數千年的傳統文化載體——道教宮觀當中,依然在很多情況下使用著古老的繁體漢字,如書寫道場文書、重印道教經典、制作楹聯匾額以及書畫題辭等等。由于作為當代規范字的簡體漢字在社會上推行數十年了,大家普遍接受的是簡體字的教育,所以在使用繁體字的時候,反而出現“不規范”的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原來是兩個不同的字,后來簡化為一個字,使用久了之后,再轉化為繁體字,大家就容易將原來的兩個字混淆了,這值得各位注意。下面筆者就列舉一些常見的“不規范”用字,供大家參考。
“斗”與“鬥”、“后”與“後”:受這些不規范用字影響最深的應該是斗姥元君了,因為斗姥的圣號“圣德巨光天后圓明斗姥元君”中,就有兩個字經常被人寫錯,首先是“斗”字錯寫為“鬥”字,這是兩個不同的字,“斗”指古代的盛酒容器,又是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也用于天上的星宿名稱,而“鬥”字念dòu,指打斗、爭斗、戰斗等意思,后來因為簡化為“斗”字,所以大家現在混淆了原來的兩個字。斗姥是北斗眾星之母,當然不能寫成“鬥姥”了,同樣的有關星斗名稱,也不能寫錯,如“南鬥星君”、“北鬥星君”、“拜鬥”等等,都是錯誤的。
其次還有個“后”字常被寫錯為“後”,“后”字最早指君主帝王,后來專指帝王之正妻,如“皇后”、“太后”等,而“後”指在時間或空間中與“先”、“前”相對的意思,就是“前后”、“先后”的后,所以用于女神的圣號,如“天后”、“后土皇地祇”等,千萬不要錯寫成“天後”、“後土”(有些陰宅需寫“前山後土”等字時便該用“後土”)。
“松”與“鬆”:香港知名道觀青松觀多年來熱心資助國內宮觀的重建,經常到各地參訪,所到之處均獲主人的熱情接待,不過有時主人的熱情卻令客人感到尷尬,原因就是主方的歡迎標語中往往將客人的名稱錯寫為“青鬆觀”,作為植物名稱松樹的松字沒有繁體字,而“鬆”用于“松散”、“疏松”、“放松”等義項,原本就是兩個不同的字。道教中的“赤松黃大仙”如果寫成“赤鬆黃大仙”那也是不對的。
“發”與“髮”:“發”念fā,“髮”念fà,是兩個不同的字,現在都簡化為“發”字,一般人都知道“發”字的繁體是“發”,但很少人知道,“頭發”的“發”的繁體是“髮”,所以曾經有一段時間,滿街都是“發廊”、“理發店”,讓海外回來的華人看了哭笑不得。這個字在道經中也常用,主要是講一些神真的形象,如雷祖的“披發騎麒麟”、北帝的“披發跣足”、靈官的“金睛朱發”等,這時就應該用“髮”而不能用“發”了。
“歷”與“曆”:現在教內無論是重印經書還是書法題辭,都喜歡寫上道歷,這道歷也常被寫作“道歷”,一般如果是“經歷”、“歷史”、“歷代”等情況,用的是“歷”,如果是有關歷法的義項時,用的是“曆”,雖然嚴格來講,寫“道歷”也沒有錯,因為“曆”最早時就寫作“歷”,但長期以來有關歷法的義項,已經約定俗成地用“曆”了,所以我們還是寫“道曆”為好。
“里”與“裏”:曾見過某宮觀的簡介,寫著該觀距離某市多少“公裏”,這里就犯了一個錯誤了,在古代“里”與“裏”是兩個字,意義各不相同,“里”指古代一種居民組織,先秦以二十五家為里,另一個意思是作為長度單位,現在的公里用的就是這個“里”了,而“裏”字也寫作“裡”,原指衣服的里層,也引申為里面、內部的意思,作為長度單位不能錯寫為“公裏”,同樣我們寫文書,遇到“城隍里域土地尊神”的圣號時,也不能寫作“裏域”。
“御”與“禦”:道教最高尊神為“三清四御”,一經電腦的繁簡轉換就常變為“三清四禦”,古時與帝皇有關的事物,都會加個“御”字,如“御駕”、“御旨”等,而“禦”字是抵擋、抵抗、阻止的意思,后來被簡化為御字,所以使用繁體字時,千萬不能用錯,否則就對神靈不敬了。
“幾”與“幾”:“幾”指的是用以陳放東西或依靠休息的小桌子,“幾”字的所有義項都不寫作“幾”,只是后來簡化為“幾”字,道教的表疏中如果寫“三清”的圣號如“玉清圣境元始天尊”需加“玉幾下”三字,就不能寫“玉幾下”了。
“云”與“雲”:現在重印的經書中,往往將“某某云”錯印成“某某雲”,“云”字即說的意思,在文言中又作為助詞,用于句首或句末,“雲”則指天上漂浮之云朵,后來簡化為云字,但在用繁體時應加以區別。
“布”與“佈”:道經中常有某某祖師說某某真經流布于世,這時應該用流“佈”于世,而不是流“布”于世,“佈”是鋪開、分布的意思,而“布”則指布料或古代一種貨幣,祖師只會將真經流傳于世,當然不會將布匹或錢幣流傳于世。
“丑”與“醜”:這也是兩個不同的字,“醜”指相貌難看或惡的、不好的意思,而“丑”只用于地支,所以凡是使用天干地支時,如“乙丑年”、“丁丑日”就不能寫用“乙醜年”、“丁醜日”了。
“咸”與“鹹”:“咸”在古時是全、都的意思,作為有鹽味的意義時寫作“鹹”,而不寫作“咸”,如《玉樞經》中有“卿師使相,咸贊元化”一句,這時就得用“咸”,《祖天師寶誥》中有“奪福庭治而化鹹泉”,這里用的就是“鹹”。
“谷”與“榖”:古代漢詞中,“谷”字指兩山之間的水道或夾道,而作為莊稼和糧食的總稱,只能用“榖”字,現在都簡化為“谷”字,如果在使用繁體字時要區分清楚,如《道德經》中說“上德若谷”、“谷得一以盈”,這里該用“谷”,而“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時就該用“榖”。
“鍾”與“鐘”、“范”與“範”、“余”與“餘”、“梁”與“樑”:這些都是容易寫錯的姓氏,作為人名姓氏,正確的寫法是“鍾”、“范”、“余”、“梁”,不要寫錯為“鐘”、 “範”、 “餘”、“樑”。
以上是一些常見的用錯繁體字的例子,列舉出來,供大家參考,希望我們的道觀以后在使用繁體字時一定要注意,以免貽笑大方。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