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神圣與世俗間的廟會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6 瀏覽次數:次
北京地壇廟會舞獅表演。資料圖片
說起廟會,想必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拜神仙、逛街市、吃小吃、看表演……是很多人都會有的關于廟會的美好回憶。廟會作為我國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流行于我國廣大地區,是一場春節、元宵節等重大節日或農閑時節波及男女老少各個人群的一場節日狂歡。
其實,廟會的產生和發展與宗教活動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廟會,顧名思義,是一種在“廟”周圍進行的集會。可想而知,廟會的產生最初即得益于“廟”及與“廟”有關的宗教活動。事實上,廟會的發展與演變也一直與“廟”一詞涵義的變化密切相關。
許慎在《說文解字·廣部》中解釋說:“廟。尊先祖貌也。”與現在我們理解的“廟”一詞的涵義不大相同,“廟”在產生之初,意為“宗廟”,指的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場所,且最初只為統治階級所特有。《左傳·成公十三年》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其中的“祀”講的就是統治階級在宗廟進行的國家性的祭祀活動,是不允許平民百姓參加的。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禮儀文化的發展,在祭祀這樣重要的國事活動上自然也少不了禮樂舞蹈。除了統治階級進行的國家性的祭祀性活動之外,在先秦時期,民間也有以基層社會組織——“社”為單位進行的社祭活動。社祭的對象為土地神,民眾通過社祭活動祈求風調雨順、村社平安等。作為一項集體性的祭祀活動,社祭時也有舞樂相伴。由此看來,先秦的“廟會”與后世意義上的廟會還有很大的區別,其并不是一場全民性的“狂歡”,而是有著嚴格的階級性和儀式性,有時甚至是一項隆重的政治活動。其所祭祀的對象還不是后來佛、道教中的“神”,多是原始信仰中以祖先靈魂或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為原型的“神”。但其集會的形式以及祭祀時以舞蹈、音樂來祭神、娛神、娛人的活動,使其成為廟會產生的重要源頭。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廟會”的內容基本相同,即以祭祀祖先和神靈為主,伴有一些歌舞、音樂表演等,秦代也是如此。因此,廟會真正意義上的產生應該始于漢代,與當時佛、道教的發展密切相關。此時,“廟”的含義已發生改變,更多地是指佛、道教的寺廟宮觀,廟會的發展也由先秦時期的不自覺活動轉變為自覺性的活動。
漢代時,佛教傳入中國,并受到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佛教教義廣為傳播,佛教文化一時發展興盛,不少佛教寺廟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原大地上拔地而起,甚至一些偏遠地區的寺廟成為了當地的文化和生活中心。因此,每當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或佛誕日、浴佛節、盂蘭盆節等重大佛教節日來臨時,燒香祈禱便成為人們重要的節日活動。
而廟會之所以走向多元化,還要歸因于道教的產生以及其與佛教的生存競爭。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有著先天的文化優勢,其與我國的民間信仰不謀而合,吸收了許多民間信仰的成分,許多廟、臺、祠、宮、觀轉而變為道教場所,不少民間信仰的神靈,如女媧、龍王、土地神等,也都位列道教仙班。因此,道教在產生之初,便注定要與佛教形成競爭之勢。
除了競相修建寺廟宮觀之外,二者競爭的焦點便是爭取信徒,廟會因此成為佛、道教表現自我、招徠信眾的重要場所。這樣,在固有的宗教儀式上,廟會增加了一些新的娛樂性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以此吸引善男信女的眼球。由于這些活動增添了廟會的娛樂性,不少凡夫俗子也多愿意隨喜添趣,積極參與,廟會因此由一種單純、神圣的宗教性活動,轉向多元化的、神圣與世俗相結合的綜合性活動,由一種集體的儀式性活動變為一場神圣與世俗的聯歡、一項重要的節日體驗,真正意義上的廟會由此開始形成。
廟會上,佛、道二教借以吸引群眾的活動分廟觀內和廟觀外進行。北魏時期,廟會上有名的“行像”活動便是佛教以走出寺廟的方式來擴大自身的影響。所謂“行像”,就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 年)遷都洛陽后,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夕,洛陽城內各寺院都將千余尊佛像送至景明寺。出行時的隊伍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沿途寶蓋幡幢,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后來,這一活動形式一直沿襲至唐宋時期。元明時期,行像之風才逐漸衰落。由于進廟燒香求神拜佛是民眾逛廟會的重要環節,佛、道二教除了走出廟觀爭奪信眾外,也會在道場舉辦隆重的法事活動,吸引信徒俗眾前往,頂禮膜拜。
到了唐宋,佛、道二教均達到了全盛時期,寺廟宮觀眾多,且對社會發展有著空前的影響,這對圍繞著廟觀而發展的廟會起到了進一步的推動作用。彼時出現了更多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圣誕慶典、壇醮齋戒、水陸道場等等。除此之外,佛、道二教紛紛吸收、效仿一些民間文藝形式,如評書、雜耍樂舞等,借以宣傳自身、招徠信眾,常常吸引不少觀眾聚集在一起,這便為貿易集市提供了天然的場所。唐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的大繁榮時期,經濟發展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商品活動大大增加,“市”開始形成一定規模。這樣,集市與廟會不謀而合,進一步促進了廟會向多元化和世俗化發展,豐富了廟會的內容。
明末清初,商品經濟更為發達,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廟會的娛樂性質和貿易性質更加明顯。此時,廟會不僅越來越頻繁,也顯得更加秩序化。一些商人組織“行會”或“會館”、“公所”,不同的行會拜不同的神,有的拜關公、有的拜魯班等,這相當于它們的形象規劃。行會一般都會為自己祭拜的神立祠建廟,并建造戲樓等祭祀場所,這使得廟會在商人以及社會各界的協助下,大大增加了吸引力和影響力,廟會作為一種集宗教、藝術、娛樂、經貿活動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定型下來。
廟會,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宗教活動,而是宗教與民間文化、經濟的融合,是神圣與世俗的結合。在定期舉行的廟會上,除上香祈禱,身處道場還會給人們以信仰寄托和精神支撐,逛街游玩、欣賞表演使長期忙碌而疲憊的心靈得到放松。因此,長久以來,不論是宗教上的心靈慰藉還是世俗生命的歡愉,都使人們對廟會一再追尋。然而,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廟會的宗教意義正在慢慢淡去,廟會上的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也在逐漸消失,其文化傳承功能和社會功能已不復存在。在當今全社會倡導復興傳統文化、實現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廟會這一文化載體和活化石應該得到重視,以拯救消失的民間習俗和傳統文化。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