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fā)布日期:2016-06-25 瀏覽次數(shù):次
“一年之計在于春”,每年的公歷2月4日左右為立春,此時太陽達到黃經315度。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又稱“打春”,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立”是開始之意,表示萬物復蘇的春季開始,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jié),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yè)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yè)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
立春的由來
立春作為節(jié)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jié)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jié)氣的記載。在漢代前歷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jié)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jié),意示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此后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jié)氣之一存在并傳承至今。
立春時節(jié)的養(yǎng)生注意事項
2016年2月4日17時46分迎來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的“立春”。專家表示,立春既是節(jié)氣,也是節(jié)日。從天文學上看,立春象征著春天的來臨;但從氣候學上說,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是由冬寒向春暖過渡的時節(jié)。陰寒未盡,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但變化較大。所以,“春捂秋凍”還得做好,要注意保暖,不要急著脫掉冬裝換春裝。此時,也不建議進行室外的高強度鍛煉,特別是老年人更應注意寒冷容易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jié)令與眾多節(jié)令一樣有很多民俗風情,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卜之習俗等。
立春習俗
一、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除了黃歷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為春節(jié)期間的吉祥圖。
二、迎春
“迎春”是重要的立春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并預告立春之時。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三、吃春餅、春卷
立春這一天,民間還有吃春餅、春卷一俗。據(jù)《四時寶鑒》說:“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春餅是以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作餡兒包著食用。春餅的特點是薄而軟,形狀根據(jù)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時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詩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和碗豆搡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qū)區(qū)何必待膏梁。”現(xiàn)代人立春日吃春餅,配料已是十分講究了,除了傳統(tǒng)的豆芽炒韭菜之外,還有肉絲、蛋絲,香菇等等高級佐料,春卷盛行于宋元,宋朝時稱為“春 ”或“探春 ”,元時稱為“卷煎餅”。元·韓弈《易牙遺意》栽:“餅與薄餅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豬肉亦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以蔥白或筍干之類,裝在餅內,卷作一條,兩頭以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紅焦色。“潮汕地區(qū)少羊”,故現(xiàn)在人們所吃到的多用豬肉作料,也有一種是甜的,用干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餡,香甜可口。
立春日的這些習俗,體現(xiàn)了人們對春天、對農業(yè)的重視,也表達了對農業(yè)豐收、生活和睦、經濟繁榮、吉祥安寧的向往和祈盼。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