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與民間傳說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2 瀏覽次數:次
《牛郎織女 》
中國的民間傳說體裁豐富多樣,不論是神佛、帝王將相,還是有功于人民的英雄人物、才子佳人等,他們的故事被先民口口相傳,并在流傳的過程中通過加工渲染了神秘與神化的色彩。甚至有些故事因為受到平民大眾的喜愛,在流傳的過程中被不斷地賦予新的故事情節,體現了民眾的需求和愛好。民間傳說故事有一個有趣的特點,那便是在流傳的過程中,往往會和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釋、道相聯系。又因為道教中含有神仙信仰、逍遙浪漫的文藝情懷,自然而然地使民間傳說與道教之間多了一層更深的聯系。
民間傳說中的一些故事從其內容來看,其本身就是同道教直接聯系的。例如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主角牛郎、織女以及牛郎家的老牛原本是由天上的星宿牽牛星、織女星和金牛星而來。古代對于天空星象的信仰由來已久,早期先民的星辰崇拜原本就是道教自創立以來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道教中的神仙信仰相結合,使天上的許多星星成為了神仙的住所或者是神仙本身的象征。這種結合極大地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和想象力。古人將天上的星宿分為二十八個,其中北方七個星宿又叫做玄武,玄武是古代傳說中的四靈之一。
明朝時期,由于永樂皇帝的關系,玄武信仰十分盛行,與玄武相關的民間傳說由此也多了起來。相傳在盤古開天辟地的時代,武當山附近原本還是一片混沌,常年荒涼,人、鬼、妖怪并存。到了五帝時期,上天、龍漢二劫下世,洪水方息,人民始耕。直到殷紂失道,矯侮上天,生民方足以食,心無正道,日造罪愆,惡毒自橫,致六天魔王,引諸鬼眾,傷害眾生。此時,玄武向紫微大帝求取武器平定妖魔,紫微大帝便將自己隨身佩戴的“七星劍”賜予玄武,助其成事。玄武借著寶劍的威力順利鏟除妖魔鬼怪,使武當山一代的百姓重新過上了平穩的生活。從此故事中,不難看出道教的宇宙生成論在故事開頭中的運用,后面所說的“七星劍”其實是北方的七個星宿,也是玄武的象征。玄武在另一民間傳說中被說成是玉皇大帝的靈魂之一,掌管三十六名天將,因起貪念墮出九天之外,后經三清點化,幾經轉世,為收復逃逸的天將而轉世為凈樂王太子,于武當山修煉。其先后降服了龜蛇二怪,黑錢、雷田二將,華光、五雷五音等。功成飛像此類直接與道教相聯系的還有《天仙配》中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鐘馗捉鬼的故事、八仙的故事、灶王爺的故事等等,題材豐富多樣。道教中的哲學思想不乏深奧的道理,若是直接講與民眾,民眾未必可以完全理解接受.然而通過故事的形式,將神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又將道教中深奧的思想夾入其中,這樣不但方便大眾接受,將故事變成人們茶余飯后不可缺少的談資,同時也普及了道教知識。
《天仙配》
民間傳說中的另外一些故事,是間接與道教產生聯系的。此類傳說往往在一開始流傳的時候并沒有被神化,但因為故事受到民眾的喜愛,在其發展中漸漸融入了道教的色彩。例如讀者熟知的另一個民間傳說故事《白蛇傳》,其最早的原型是南宋宮廷說書人話本中的《雙魚扇墜》,其中提到白蛇與青魚修煉成精,并與許宣相戀,盜官銀開藥鋪的故事。后期成型為《白蛇傳》,最早可見于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再到清朝時期,《白蛇傳》的故事才基本定性,成為現在大家所熟知的版本。就目前的內容來看,還不能說《白蛇傳》與道教有很多聯系,即便有也不明顯,其中白素貞為救許仙上天庭偷取仙藥和南極仙翁賜仙草的故事多少與道教有所相關,但真正與道教緊密聯系到一起的還要看現代的民間傳說版本。這就要追溯到1992年版趙雅芝主演的《新白娘子傳奇》,此劇是80后、90后最熟知和喜愛的電視作品之一。故事講述的是白蛇修煉千年化作人形,受觀音點化前往西湖報恩,其后發展曲折不斷,最后被壓入雷峰塔,其子中狀元之后祭塔感動上蒼,白蛇出塔得道成仙。劇中許多橋段令人回味無窮,直到2000年后,隨著網絡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網絡成為人們更為便捷的交流平臺,新的《白蛇傳》民間傳說也便借此油然而生。大家主要討論的興趣點是白素貞的身世之謎。劇情中有白娘子自稱為黎山老母門下,黎山老母亦稱“驪山老母”。據《驪山老母玄妙真經》記載,“老母乃斗姥所化,為上八洞古仙女也。”斗姥在道教中可謂是眾星之母。后面劇情發展到端午節現原形嚇死許仙,不得已闖入天庭盜取仙丹,但不巧被發現,圣母要將其處死之時,場景切換到紫竹林觀音菩薩掐指一算,說的是“許漢文受苦,白素貞焦急,紫微星有難”,然后菩薩顯身于圣母殿,可見這其中所指的紫微星便是白素貞。這樣來看,《白蛇傳》中的白蛇原本只是普通的蛇妖,經過后人的不斷改編,變成了天界的星宿。以上種種說法是當代民間賦予《白蛇傳》新的美好意義,在原傳說只是普通的人與妖之間的戀情中,添入了濃濃的道教色彩,甚至突破原來的故事限定,力圖想為一個普通的妖精安置一個道教的神位。這突顯出了道教在民間有著深遠的影響力,人們對于自己喜歡的故事,往往在改編的過程中愿意加入玄幻神秘的色彩,這樣往往就會與宗教相聯系。道教身為本土宗教,在各種事宜上更接地氣,因此也就成為了人們在民間傳說中最愿意加入的元素。
《白蛇傳》
此外,民間傳說作為一種故事體裁,不僅僅受到漢族人的喜愛,在我國少數民族當中一樣成為美談。較有代表性的是苗侗民族之間流傳的民間傳說《劉海戲狐》,在漢族中又叫《劉海砍樵》、《劉海戲金蟾》。雖然故事名不同,但故事的內容大致相當。劉海戲金蟾是古老的漢族民間傳說故事,來源于道家的典故。相傳劉海少年時上山打柴,看見路旁一只狐貍受傷,便趕快上前為之包扎傷口。常德城內絲瓜井里有金蟾,經常在夜里從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沖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界。住在井旁的青年劉海家貧如洗,但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經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賣柴買米,與母親相依為命。一天,山林中那只被他搭救過的狐貍修煉成精,幻化成美麗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攔住劉海的歸路,要求與之成親。婚后,胡秀英欲濟劉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讓劉海做餌,垂釣于絲瓜井中。那金蟾咬鉤而起,劉海乘勢騎上蟾背,縱身一躍,羽化登仙而去。后人為紀念劉海行孝得道,在絲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奉劉海神像。此故事隨遷入苗族地區的道士而得以傳播,后經創造改編成為苗族儺戲、花燈戲中必不可少的經典戲目,每逢紅白喜事必會登臺上演,當地少數民族對于此故事的喜愛可見一斑。
《劉海戲金蟾》
以上種種我們可以看出,道教中的多神信仰以及“世間萬物皆有道性、皆可修煉”的思想為民間傳說故事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不斷地為其注入生命力。道教中的主體思想是道家哲學,其代表人物莊子最擅長的便是通過寓言故事來教化民眾。道教在其發展中,繼承了莊子的這一方式,創造出不少生動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在民間經過長時間的流傳和加工,逐漸成為民間傳說故事中的重要組成。另一方面,民間傳說也在歷史的發展中善于采用道教中的各種元素,以反映民間大眾的認識、感情和需求,使之在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民眾之間受到喜愛,不斷流傳。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