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淺析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次
風水術源遠流長,就其理論根源來說,可以追溯到周易。《周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它雄踞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之首,它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敘述天地和人的變化及其預測決策,涉及到哲學、醫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各個領域。《周易》包括經和傳, 《易傳》里所講到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其意思是說,陰陽交合、互補與平衡是宇宙的根本規律。太極圖最生動直觀地表明了這一點,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陰與陽之間并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無休止地進行著陰消陽長的周期變易,從而實現陰陽交變和合。《易經》所講到的“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抽象認識。像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就是以陰陽五行學說作為立派基礎,并將天象、地物和人事統一起來,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哲學。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如天文學、氣象學、算學、醫學、和音樂等,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在先秦諸子九流十家中,又數道家與陰陽家的淵源最深,道家很早就對陰陽家進行了道化,在學術上又可以分為道家化和道教化。道家化就是吸取陰陽家中與道家相近的學術元素來加強、突出自己的個性,如《陰符經》的道家化,而道教化就是把陰陽家中那些巫術性元素加以宗教改造,為道教理論及其道術服務,比較突出的是將《太平經》神話、《老子想爾注》仙化、和《周易參同契》的丹術化。
中國古代風水術就是汲取與發揮周易的陰陽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陰陽觀三大原則:
(一)陰陽和合:藏風得水,聚氣以生。
(二)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坐北朝南。
(三)陰陽平衡:不濕不燥,冬暖夏涼。
風水術中最主要也是借用《周易》這部經典著作,加上道(主張形神合一,以神守形,以形養神)、釋(主張因果報應和輪回思想)巫(主張神靈對人運的影響)、占星(主張星宿對人的影響),促進了風水的發展。
“風水”一詞最早見于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葬者,乘生氣也。《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其不散,行之使其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所謂風水就是首先是藏風得水。風和水原是《周易》八卦之中的巽卦和坎卦的象征物。《周易》作為研究變易及其規律的中國古代第一本哲學書,認為世界歸根結底是分陰分陽的,而且是陰陽互補的,世界又可分為天、地、人三個層面,通稱三才。三才都有陰陽,彼此組合而成八卦。周易進而把八卦—乾、坤、艮、兌、巽、震、坎、離看成是構成世界的八種基本物質:天、地、山、澤、風、雷、水、火。我們的祖先在世代交替的生活實踐中深深的體驗到風和水對我們的人生關系最直接最密切,于是,“風水”作為人類生存環境的表征詞就應運而生。它本身就是一個復合詞,自身就體現了陰陽和合。風是氣陽,水是氣陰。風有氣而無形,秉性陽而陽中有陰,水有形而兼有氣,秉性陰而陰中有陽。風與水兩者皆行氣之物 ,氣之陽者從風而行,氣之陰者從水而行。氣有個秉性:乘風則散,界水而止。而人卻是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因此要聚氣以生,就必須藏風得水,風也不是大風、陰風、邪風又不是無風,這樣才能保證聚氣,氣也不是死氣、陰氣 、邪氣而是生氣 。從外部風水(選址、地基、毗鄰、坐向、路化)結合內部風水(布局、床位、門窗、色彩、面積)從而達到陰陽交變平衡,人房互助的理想氣場。
神有廟,人有屋,中國人講究“安居樂業”首先是安居,而安居就是住宅。住宅是聳立在地面上的建筑物,它介于天地陰陽二氣交合的場所,體現著人類生存的空間模式倫理關系。它們是時時刻刻綜合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自然條件。而人體是一個具有耗散結構的開放系統,無時無刻不在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打個比方,像一間屋的西北方就是乾位,乾在宇宙自然中代表天,在方位中代表西北方,在國家機構中代表領導者,在家庭中代表父親,在人體中代表頭部,在動物中代表馬,在數字中代表1或6……,如果一座房子在西北方出現缺角、插煞、路沖等,結合理氣與形氣便能知道這座房子里哪個成員哪個屬相哪年會出現什么樣的傷災和病理,如果結合“奇門風水”或“紫微斗數”更能輕松預測出對應的屬相,他在與這房子的信息發生互動后產生的財、官、婚姻、身體、運氣的種種變化。也能清楚的知道陰陽宅哪個對他影響最大。一個高深的風水師更能合理的結合人的八字巧妙的調整房運、地運、人運,從而達到時運不濟,空間來補的最佳狀態。因為住宅,作為天人合一的中介,作為“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主要是通過空間形式(意念空間、圍合空間、內部空間)來實現天人合一的。人就是通過內部空間、圍合空間和意念空間三個層次跟自然界發生關系的。關系的準則就是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為了實現天人合一,風水術中常常提及“三綱四靈五常”。所謂“三綱”指的是氣脈、明堂和水口。要求氣脈要旺,明堂要大,水口要“天門開”、“地戶閉”,即入水口的水要源源不絕而來,出水口的水要徐徐緩緩而去。所謂“四靈”指的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所謂“五常”,指的是龍、穴、砂、水、向。講究龍要真,穴要得,砂要秀,水要抱,向要吉。此外,還要大搞綠化,以美化和凈化環境,使人回歸自然。總而言之,風水術的天人觀的理想目標是天人合一,生態平衡,藏風得水,氣聚人榮。
我們中國首都-北京,在建筑風水文化遺產方面就蘊藏著巨大的風水玄機。北京城之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就是按照先天八卦、之乾南、坤北、離東、坎西的方位來布局的。北京位于北干龍燕山山脈之下,地理位置優越,右擁太行,左環滄海,北枕居庸,南俯中原,北京城猶如一把寶座,放在這座圍屏之下,帝王坐此,如坐堂皇視廣庭而尊,所以北京又有“帝王之宅”之稱。而舉世無雙的北京紫禁城建筑就是嚴格按照中軸對稱的原則進行布局的。紫禁城中軸線,是規劃紫禁城全部宮殿及北京城的基準線。紫禁城內的朝政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寢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均位于中軸線上。其他宮殿若不建在中軸線上,也是嚴格按照對稱規則,分布在中軸線兩端。而紫禁城以及北京城中軸線偏離的緣由也是由于在布局規劃中應用了楊筠松的正統風水原則,其坐向(中軸線)按照龍水連珠同卦的要求而刻意所為。整個城市通過巧妙的布局建造,充分的利用了自然山水的生旺之氣,達到了人與自然的交融和諧,對我們辯證地繼承與應用中國傳統風水遺產精華,因地制宜地建造和諧吉祥的建筑風水環境,具有不可多得的典范與借鑒的重要意義。
無論是陽宅風水術還是陰宅風水術,它都吸收了易經的諸如陰陽交變平衡、天人合一和諧、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論精華,具有神秘性、科學性、民俗性三大特征。現在英文字典里面最新的詞就叫fengshui(風水),因為風水是沒辦法翻譯成英文的,因為他們不敢意譯,也不知道該怎樣把它的意思翻譯成英文,在美國有近20所大學開設風水專業課程,國會圖書館有風水書500多種,市面銷售風水刊物1200多種。此外,日本、韓國也都把風水作為遺產申報......風水會很快普遍到全世界,因為它本來就是科學的。科學是規矩的,不懂的人亂搞才叫迷信。
近幾年,隨著建筑行業和生態環境學的發展,國際上對風水術的重視,出現了一些較為合理的認識,就從現代科學理論來看,風水學也是生態建筑學、環境景觀學、地球磁場方位學、人體信息學的一門綜合性科學。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方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在人類社會,大凡一門古老深奧的絕學,每當經過一段時期的沉寂之后,必然會以具有爭議性的面目重新出現,而且它的每次出現,都必然會迎合當下的時代和人心。像近些年出現在各大廟宇前的“流年運程”、“流年風水物”、“流年避邪金牌”等等,多半是借多元文化發展之機,將一些不重真諦、與科學相對脫離甚至對立的理念,像快餐文化泛濫開來。在這個多元文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勢必也會出現大量的文化垃圾、偽文化、偽風水,以及左手抱著“八宅派”右手舉著“魯班尺”就能橫空出世的“大師”,也能把世人迷惑得“風聲水起”。這種精神公害在今天已然成了一種社會現象。而我們要想將這門古老深奧的古代學術服務于我們這些喜歡追求完美的現代人,那我們也必須識得廬山真面目,只有系統深入地學習和研究風水術這門學問,才能使其活學活用,并使其傳承光大。
風水,說到底,就是人類居住的環境。它包括陽光、空氣、水質、氣候、土壤、食物、聲響、色彩、震動、射線、電磁場、微生物等各種天文、地理、物理和化學和生物諸多環境因子及其綜合效應。它對人的身理和心理都有作用,從而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風水,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風水是我們中華民族原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和寶貴資源,風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取向,風水是我們對精神生活的調節和教益,風水是我們對美好居住環境的追求與夢想。
周易是源,風水術是流。風水術的五行觀是對周易五行觀的承繼與發揮。無論是風水還是命運,都是一種客觀規律,一種宇宙人生所潛在的這種共同的客觀規律,如果我們能了解或掌握這種規律,就可以在有限的條件下,把自己的人生規劃的更合理更完善!
我衷心的祝福每一位朋友都能真正的了解命運,了解易經,了解風水,真正把握一種樂天知命的智慧人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