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道謙[宋元時期]
欄目分類:道教人物 發布日期:2017-06-23 瀏覽次數:次
在全真道教流傳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李道謙是一位有過多方面貢獻的高道。他對全真道教早期歷史資料的輯錄整理,對全真道教義、教理的傳授,對教內事務的管理,對全真道與當時社會中官民關系的協調,對道教宮觀的修葺興建,乃至對教外的社會公益事業,均做出了使教內教外人士敬仰的業績。筆者在研究全真道教歷史時,對李道謙的生平事跡進行了一些研究與探討,擬以此從一個側面反映全真道教在元代的活動情況,同時通過對這位道教先賢業績的記述啟迪后人。
李道謙 (1219—1296) 字和甫,金、元時汴梁 ( 今河南開封市 ) 人。其父親李師孟為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但不喜仕途而隱居民間,金朝末年戰亂饑荒時,曾出資賑濟窮人,以人品高尚為鄉里人敬重,母親游氏亦支持丈夫的慈行善事。李道謙 7 歲時,即以六經童子被舉薦于禮部應神童試。金哀宗天興二年 (1233) 因不堪戰亂及世俗事務紛擾而出家,勤奮研習道教經典及丹道秘訣,頗得其中精奧。蒙古乃真馬皇后稱制元年 (1242) 西游到陜西,拜全真道祖庭重陽宮住持通玄廣德洞真真人于志道 ( 善慶 ) 為師。于志道以其為道門賢才而器重,傾自己所學傳授李道謙。四年后李道謙隨于志道在陜甘弘揚全真道。蒙古海迷失皇后稱制二年 (1250) 于志道羽化,李道謙不負師教,依舊十分勤勉地弘道。翌年,全真道掌門真常真人李志常以李道謙代理重陽宮提點。蒙古蒙哥汗二年 (1252) 春,李志常奉憲宗之命赴重陽宮設醮祭祀并規劃營建道觀諸事,委派李道謙負責具體操辦,李道謙辦理得周全妥當,深為道眾佩服。蒙古蒙哥汗八年 (1258) ,任京兆路道錄,蒙古至元二年 (1265) 升任京兆道門提點,至元九年 (1272) 赴京師任諸路道教提舉,不久辭職返回陜西。至元十四年 (1277) 任陜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兼領重陽宮事。至元二十五年 (1288) 永昌王遣使以師禮拜謁。至元三十一年 (1294) 元成宗即位,封李道謙為玄明文靖天樂真人,賜號崇玄大師。貞元二年(1296) 六月羽化。據道教典籍記載,李道謙羽化之后,公私聞之,咸來吊祭,無不盡哀。葬之日,會者數萬人”①,足見其在當時影響之大。李道謙生前著作甚豐,據《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記載,有《祖庭內傳》 ( 即《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 三卷,《七真人年譜》( 即《七真年譜》 ) 一卷,《終南山記》三十卷,《仙源錄》六卷 ( 即《甘水仙源錄》,后收入《道藏》為十卷 ) ,《簡溪筆錄》十卷,詩文五卷。
李道謙對全真道教的弘揚與發展最突出的貢獻,是他對全真道教史料的輯錄整理和對早期全真道教歷史的研究撰寫。
在全真道教的發展歷史上,李道謙是第一位系統輯錄全真道史料并進行研究撰寫全真道早期歷史的高道,《道藏》中收錄的《甘水仙源錄》、《七真年譜》、《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均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據《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記載,李道謙從在重陽宮任教職以后,公行方見異聞勝跡,仙圣韶舉,必詳錄之為成書,以開示后學為己任。”可見,他收集這些史料時,不僅僅是出于個人的愛好,而是站在弘揚全真道教,開示后學的高度來進行這一很有意義的工作的。在《甘水仙源錄序》中,李道謙回顧自己輯錄整理這些全真道早期史料的經過時寫道,他入陜以后,在長達五十余年的歲月中,因教務事宜,見到過許多鐫刻著記載全真道教宮觀興建、道教活動和全真道高道事跡的碑石,既經所見,隨即記錄”,集少成多,終于編成《甘水仙源錄》一書,刊刻以傳之后世。在同一篇序文中,他還語重心長地寫道 : 如他日嗣有所得,繼之斯后,庶使向上諸師仙功道行不離幾席之上,得以觀覽者焉,亦可謂玄教盛事之一端也。”②從上述記載可以清楚地看出,李道謙完成這些著述和史料的輯錄整理,歷時長達五十余年 ; 他期望這一事業后繼有人,并以進行這項事業為道教中的大事。李道謙不僅有遠見卓識,而且勤勉地身體力行,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甘水仙源錄》是有關全真道教早期歷史資料最豐富的碑文集。其所以取書名為《甘水仙源錄》,甘水者,取意重陽祖師在終南山下甘河鎮得遇高道點化,飲神水,受真訣,從此出家修道 ; 仙源者,意在使后學從其中的詩文記載得知全真道的創教淵源。此書編輯完成于元朝至元二十五年 (1288) ,其中包括 : 蒙古至元元年 (1264) 元世祖忽必烈敕贈王重陽為真君及馬丹陽等全真七子”為真人的詔書 1 篇,全真道高道及居士生平事跡碑文 53 篇,道觀興建及活動情況的碑文 17 篇,祭文 2 篇,贊 7 篇,序 ( 引 ) 文 4 篇,跋、后序各 1 篇,詩 27 首。上述詩文中,李道謙撰文 5 篇,寫詩 1 首。文為 : 《甘水仙源錄序》、《終南山全陽真人周尊師道行碑》、《終南山圓明真人李煉師 ( 志源 ) 道行碑》、《終南山樓觀宗各宮同塵真人李尊師( 志柔 ) 道行碑》、《史講師 ( 洞玄 ) 道行錄后跋文》 ; 詩為《題甘河遇仙宮》。
對于《甘水仙源錄》的價值,陳垣先生曾給以很高的評價,他在《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一書中指出,宋朝杜大 鑒于碑石史料不易傳世,編纂了名臣碑傳《琬琰集》,為學者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甘水仙源錄》則可謂全真道教的《琬琰集》,但它又與杜大 所編《琬琰集》不同,杜編所收碑文大多采錄于諸家文集,而《甘水仙源錄》的史料則大多直接來自碑石拓片。因此,從保存史料的意義上看,《甘水仙源錄》就更為難得和珍貴。 陳垣先生在該書中還寫道 : 吾纂《道家金石略》,即仿其體。”( 指《甘水仙源錄》的史料取材方法——引者 ) ③陳垣先生還非常謙遜的指出,《甘水仙源錄》的選錄標準,比自己更為精當。上述記載,一方面反映了作為著名歷史學家的陳垣先生治學十分嚴謹,同時也可以看出,《甘水仙源錄》的編纂與刊印的確對陳垣先生編纂《道家金石略》起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七真年譜》和《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是李道謙編纂的另外兩部有關全真道教早期史跡的著述。《七真年譜》記述從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 王重陽降生至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 丘處機羽化,其間 116 年間全真道教祖王重陽及全真七子”馬丹陽、譚處端、王處一、丘處機、劉處玄、郝大通、孫不二的主要弘道事跡,其資料主要來自入譜高道的文集及諸家的著述傳記,如各家記載不同時,則以諸高道的文集為準,蓋文集記錄之真,傳記所未詳也。”④《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公上、中、下三卷,記述與王重陽同在終南山下戶縣劉蔣村結茅修道的和玉蟾 ( 德瑾 ) 、李靈陽及其他全真道早期 35 位高道簡傳,傳主為 : 劉通微、史處厚、嚴處常、姚 、曹 、來靈玉、雷大通、劉真一、李大乘、趙九淵、蘇鉉、于通清、趙悟玄、段明源、柳開悟、任守一、楊明真、周全道、喬潛道、李沖道、趙九古、陶彥明、王志達、薛知微、陳知命、宋明一、呂道安、畢知常、尹志平、李志常、于志道、宋德方、綦志遠、李志遠、高道寬。這些高道的傳記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后人了解和研究全真道早期歷史必讀的典籍。
除上述著述外,李道謙還撰寫了《通微真人蒲察尊師 ( 道淵 ) 傳》⑤、《終南山宗圣宮石公( 志堅 ) 道行記》,⑥《樓觀大宗圣宮重修說經臺記》、⑦《全真第五代宗師長春真人內傳》⑧,這些碑文亦從不同的側面記述了全真道教早期的活動和發展的歷史。
全真道教在元代非常興盛,原因是多方面的。李道謙與當時有聲望的官員與著名學者交往,請他們署名撰寫了記載全真道活動的碑文,借助這些人的社會影響以更好地弘揚全真道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些碑文中,大多由李道謙寫出初稿,然后由有聲望的官員或著名學者增刪后署名 ; 有的碑文則由李道謙出面請名人撰寫。其中由李道謙先寫出初稿者如 : 安西王府文學姚隧署名撰寫之《洞觀普濟圓明真人 高君 ( 道寬 ) 道行碑》⑨,安西王府記室參軍薛友諒署名撰寫之《棲云王真人 ( 志謹 ) 開澇水記》⑩陜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魏初署名撰寫之《重修磻溪成道宮記》 ⑾、翰林待制知制誥兼修國史李謙署名撰寫之《弘玄真人趙公 ( 悟玄 ) 道行碑》⑿ 、陜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姚隧( 至元十七年起任此職 ) 署名撰寫之《有元重修玉清萬壽宮碑銘并序》⒀。至元二十四年(1287) ,李道謙因全真七子”中唯獨王處一當時無碑傳,遂與高道賀志沖、李志真聯名請時任翰林直學上奉政大夫之職的姚燧 ( 至元二十四年姚任此職 ) 署名撰寫《玉陽體玄廣度真人王宗師道碑》⒁。李道謙的多方努力,的確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上述諸碑文中,以姚燧署名者最多,那么,姚燧為何許人也 ? 有必要簡要予以介紹。
姚燧在元朝不僅是一位名臣,而且是一位品格和節操高尚的著名學者。《元史·姚燧傳》中寫道 : 當時孝子順孫,欲發揮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傳信 ; 其不得者,每為愧恥。故三十年間,國朝名臣世勛,顯其盛德,皆燧所書。每來謁文,必其行業可嘉,然后許可,辭無溢美。”⒂由此可見,李道謙借重姚燧的文名以弘揚全真道教,既說明了他有遠見卓越識,選人得當,同時也說明李道謙當時在教內教外亦很有聲望,使姚燧這樣持論嚴謹的學者也深為敬重。
李道謙還是一位很有造詣的書法家,篆、隸、楷書均佳。在《道家金石略》所收錄和記載的碑文中,《太清宮圣旨碑》、《全真教祖碑》、《題老君庵詩刻》、《跋高 古文道德經》均為李道謙書丹,《全真第五代宗師長春真人內傳》為李道謙題額。時人王 州評價李道謙書法時指出,他的書法遒偉有法,詢不虛也”⒃。
李道謙在培養道教人才方面亦頗有建樹,孫德彧十余歲出家后拜李道謙為師,李對其精心栽培,授易、老奧義” ⒄ ,后來孫德彧成為全真教中著名的高道,元仁宗時受封為神仙演道大宗師、玄門掌教輔道體仁文粹真人,為全真道掌教。
對道教宮觀的興建與維修,李道謙亦傾注了心血,樓觀臺的下院玉華觀在他的指導下得以興建⒅,于志道曾居住的筠溪道院因他繼住而得以維修⒆。此外,對其它名勝古跡及文化設施的修建,他也盡力贊助,岐山周公廟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損壞,李道謙安排籌劃,使其翻修一新。長安城中新修孔子廟堂,李道謙承擔了近一半的修建經費。他的上述事跡博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贊揚,無貴賤長幼,識與不識,聞者賢之。” ⒇
尤其使教內外人士敬佩的是,盡管李道謙聲譽甚高,他對自己卻律己甚嚴,終生學而不倦。公純誠清粹,負氣正大,雖為道者師,不眩以誕,不擾以紛,不妄語笑,平居澹然,人英測其津 。終身未嘗廢書不觀,經史百家,靡不周覽。晨起日課,取《道德經》、《周易》恪誦一通,盛寒暑弗輟。重陽為宮,四方都會,園田殖產,收入不少,而自奉菲儉,不減寒素。問學必踐履,許予必公是,疏財尚義,一錢須內之宮努,掌者敬事,亦不敢肆私見欺。”(21)這一段記載,真實而生動地說明了李道謙受到各方敬重的原因。
李道謙生平著作甚豐,但失傳者頗多,如《終南山記》三十卷、《筠溪筆錄》十卷及詩文五卷均失傳。詩只有極少量流傳,《全金元詞》雖載其詞 20 首,但編后按語寫道 : 宋元間道士姓李者頗多,以上詞未署名字,不知李真人確為誰,姑作道謙。” (22)以此觀之,這些詞是否確實為李道謙所填,尚有待進一步考訂。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李道謙對全真道教弘揚和發展中的貢獻是多方面的,特別是對全真教史的輯錄研究和編寫,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 陳垣先生指出, 陳友珊先生撰寫《長春道教源流》一書時,因明朝以后史料缺乏而幾不成章,深慨于道謙以后,無人繼述也。”(23)留這一論述深刻地說明了李道謙在全真道歷史上的地位。
注 :
①⒇(21) 宋渤:《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載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第 714 頁,文物出版社 1988年 6 月第 1 版。
②李道謙 : 《甘水仙源錄序》,胡道靜、陳蓮笙、陳耀庭選輯《道藏要輯選刊》 ( 六 ) 第 693 頁,上海占籍出版社 1989年 6 月第 1 版。
③(23)陳垣 :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第 30—32 頁,中華書局出版, 1962 年 7 月新一版。
④⑤⑥《七真年譜》,載處同②第 667 頁,
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⒃⒄《道家金石略》第 626 頁,第 637頁,第 642 頁,第 634 頁,第 619 頁,第 620 頁,第 629 頁,第 701 頁,第 722 頁,第 718頁,第 454 頁,第 788 頁 。
⒂《元史》卷 174 ,中華書局標點本, 1976 午 4 月第 1版。
⒅ 王守道 : 《 玉華觀碑》,《道家金石略》第 724 頁。
⒆《筠溪道院記》,《道家金石略》第 610 頁。
(22)唐圭璋編 : 《全金元詞》(下)第 1250頁,中華書局1979 年 10 月第 l 版。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