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天石著作拜讀筆記之六
欄目分類:氣功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24 瀏覽次數:次
關于心性修煉 心性一詞最早出自孟子盡心知性的提法: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和天矣。后來佛教各宗盛談心性,禪宗說:自心即是真性(佛性),明心見性,便頓悟成佛。道教會通傳統道教的神、道諸范疇解釋心性;又以身心、性命雙修、雙合來對應,反駁禪宗

關于心性修煉
“心性”一詞最早出自孟子“盡心知性”的提法:“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和天矣。”后來佛教各宗盛談“心性”,禪宗說:“自心即是真性(佛性)”,明心見性,便頓悟成佛。道教會通傳統道教的神、道諸范疇解釋“心性”;又以身心、性命雙修、雙合來對應,反駁禪宗的明心見性,提出“心性圓明”的思想。
全真龍門派第二代掌門人尹志平的高第弟子所著《性命圭旨》說得更為清楚:“心性者,本體也。”儒家叫做“執中”者,即執此“本體”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體”之中也;釋之“空中”者,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體之“一”也;釋之“歸一”者,歸此本體之“一”也;儒之“一貫”者,以此本體之“一”而貫之也。
一言以蔽之,佛家以“明心見性”為工夫為追求,道家以“修心煉性”為工夫為追求,儒家以“存心養性”為工夫為追求。各家心性學說名同,而內涵相去甚遠也!
而蕭天石先生則說“心性原本只是一件,分而言之,所以為方便說教也。”“心即道,性即道。”“存心養性,不但為盡心盡性之本;且亦為煉心煉性與明心見性之不可欠缺的工夫。”
可見,蕭天石先生對道家全真道“本心即道,性在心中,本心即性”的心性學說不甚了了。武當山“心性圖”開首一句:“玄天上帝拱而問之:道者何也?太上曰:心即舍,而性即道。”唐代高道司馬承禎也認為,“心為道器宇。”道家所說的“心”與“性”,惟精微思辨,方知它們不在一個層次上,并不是互等關系。所以王重陽祖師作“心死神活”之工夫。
武當道人們認為“性即道”,人的先天本性是純善無惡的,它與至高無上的“道”是相合的。那么人的天性的顯露,必然會使人的心靈大放光明。
張三豐祖師說:“既不知窮理,則心不明。心既不明,則不能見性。既不能見性,焉能致命!”實際上是說,人們的身體健康,壽命延長,離不開“道心”的修煉;人們的心性修煉,成為至圣,一定也離不開“德性”的涵養。更有甚者,張三豐說:“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性在心內,心包性外,是性為定理之主人,心為棲性之廬舍。修心者,存心也;煉性者,養性也。存心者,堅固城廓,不使房屋倒坍,即筑基也;養性者,澆培鄞鄂,務使內藥成全,即煉己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干,無思無慮,心與性內外坦然,不煩不惱,此修心煉性之效,即內丹也。”三豐祖師雖然借用了儒家的“存心養性”,但其內涵和功用已經發生微妙變化。
陳禾塬 原創
2015.11.30.于深圳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蕭天石著作拜讀筆記之五
下一篇:蕭天石著作拜讀筆記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