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數歷代道藏經與北京白云觀的那些事兒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白云觀貯藏《道藏》而聞名
道教最重 “三寶”,王常月在《龍門心法》中說:“三寶者,道、經、師也。道本虛空,無形無名,非經不可以明道;道在經中,幽深微妙,非師不能得其理!彼运麄冏钪亟浀,《道藏》歷來被認為是寶中之寶,道教叢林尤以貯藏為榮。八百年來白云觀,就是以貯藏《道藏》而知名的宮觀。
道經師寶
飛玄閣與《大金玄都寶藏》
早在十方大天長觀修建的當時就建置了飛玄閣,其目的就是為了貯道藏經板。在大定四年 (公元1162年),金世宗詔以南京經板撥交給天長觀保存,并讓當時觀中的住持提點孫明道負責搜輯補刊。南京就是宋時的東京,南京經板就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1至1118年)所修篡的《萬壽道藏》的經版。這一部道藏原為五千四百八十一卷;但據辛元龍《昭龍觀道藏記》說,則為五千二百八十七卷。經板原刊于福州閩縣,刊成后移貯于東京;靖康、建炎亂后,又移貯于天長觀中,經板殘缺不多,基本上是完整的,再經孫明道的搜輯和補充,增刊了一千另七十四卷,合成為六千四百五十五卷。這就是《大金玄都寶藏》。這批經板始終存放在十方大天長觀的飛玄閣中。直至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觀中大火,經板遂告焚如。
大金玄都寶藏殘頁
元太宗賜尹志平道藏經一部
在尹志平住持長春宮的時候,即元太宗六年 (公元一二三二年),皇后遣使勞問,賜給了道藏經一部,這一部道藏也是《大金玄都寶藏》。它是至元十二年(公元一二八二年)焚毀道經時被焚毀的,在元世祖《圣旨焚毀諸路偽造道藏經板碑》中說:“長春宮有道藏經”,所指的應當就是它,它在長春宮中一直貯藏了七、八十年之久。至于它貯藏在什么地方,于史無征。當時方丈居住的萃玄堂側有一座小樓,里面曾經積書萬卷,也許就是貯藏在那里。
宋德芳輯補《大元玄都寶藏》
大元玄都寶藏殘頁
篇幅為歷代道藏之最
與此同時,丘處機弟子宋德方曾補綴金代殘藏,編輯了一部七千八百多卷的《大元玄都寶藏》,這是歷代道藏中篇幅最多,搜集最廣的一部藏經,此書編輯經過,《祖庭內傳披云真人傳》中說: “長春亦嘗私謂師,汝緣在西南。師因語及道經泯滅,宜為恢復。長春曰:‘茲事體大,我則不暇,他日爾當任之!L春羽化,清和嗣典教事,令師提點教門!技伴L春‘藏經事大,我則不暇’之語,……遂與門下講師通真子秦志安等謀為鋟木流布,丞相胡公聞而悅之,傾白金千兩,為創治之費,即授之通真子,令于平陽玄都觀總其事。事成之日,故翰林學土李治作碑。從倡始至畢手,靡不備錄,讀之見其補完止缺,搜羅遺逸,海內數萬里,皆親歷之!
元《遺山集通真子墓碣》說:“通真子諱志安……迂披云老師宋公于上黨,數語即有契,嘆曰:‘吾得歸宿之所矣。’因執弟子禮,從受上清大洞紫虛等箓,且求道藏書縱觀之。披云為言:‘喪亂之后,圖籍散落無幾,獨管州者僅存,吾欲力紹絕業,鋟木宣布,有可成之資,第未有任其責者耳,獨善一身,曷若與天下共之!ㄕ孀釉侔菰唬骸斒芙獭。乃立局二十有七,役工五百有奇,通真子校書平陽以總之!
秦志安去世,早于宋德方二年。元商挺《玄都至道崇文明化真人 (宋德方)道行碑》及李鼎《玄都至道披云真人宋天師祠堂碑銘》說:這一龐大的工程,是“役工者無慮三千人……首尾凡六載乃畢!彼伪救诉“首制三十藏,藏之名山洞府”。為此,他大得統治者的贊賞,初錫“披云”之號,再膺“玄都至道”之稱。這一部經板初藏于平陽玄都觀,后來又移貯于永樂大純陽萬壽宮中。至元焚經時,這一部經板當亦不免于難。
北京白云觀羅公塔
正統道藏新刊 明英宗敕命分頒各地宮觀
白云觀歷來以貯藏道藏而著名,明正統九年 (公元一四四四年),道藏新刊,英宗皇帝敕命分頒各地宮觀。正統十年,白云觀所建立的“賜經碑”就是當時紀念賜經的碑記。這一部《正統道藏》計為四百八十函,五千五百零三卷。從那時起到現在止,白云觀藏經已有五百四十年歷史。它是永樂年間明成祖詔命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所修篡的,工作沒有完成,成祖就死了,事情也就擱置下來;后來英宗又讓妙道真人邵以正負責督校,這才完成了使命。
民國年間白云觀參與影印道藏功不可沒
民國年間,傅增湘等人根據《正統道藏》又影印了涵芬樓小道藏,白云觀方丈陳至霖予有力焉。傅增湘曾在《全真道范》序中說: “余自淪海以來,游涉郊垌,時往瞻禮(指白云觀),嗣以重印道藏全經,與前方丈陳君過從漸密,經營三載,苦心毅力,同排浮議,卒底于成,玉籍金函,流傳薄海,內外真詮秘典,因之大彰!闭f明白云觀曾對道藏的影印工作給與了巨大幫助。
(騰訊道學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出處 。)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